欢迎访问锦锐论文网-专业期刊发表、职称论文发表网站,咨询QQ:2604244082,电话:18810183632张编辑

论文发表

当前您在:主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家庭教育论文:传统蒙学对于现代家庭建设的教育价值分析 ——以《三字经》《弟子规》为例
  
家庭教育论文:传统蒙学对于现代家庭建设的教育价值分析 ——以《三字经》《弟子规》为例
分类:教育论文 热度:

家庭教育论文:传统蒙学对于现代家庭建设的教育价值分析 ——以《三字经》《弟子规》为例

编者按:本篇家庭教育论文在深入发掘、辨析以《三字经》《弟子规》为代表的传统蒙学读物的家庭教育内涵时,发现其中蕴含着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当代家庭建设要求相契合的思想。

启蒙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内容。现有对传统家庭教育的研究往往集中于研究与家庭直接相关的家训、家礼、家规等规训文本,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在启蒙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蒙学读物所蕴含的家庭教育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给广大妇女提出了“升华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建设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弘扬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体现共建共享的家庭追求”的当代家庭建设新要求。
家庭教育论文:传统蒙学对于现代家庭建设的教育价值分析 ——以《三字经》《弟子规》为例

一、系家国: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

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是中国人对于家和国统一性的根本认识,是中国文化特有的国家观。家国情怀根植于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来源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血缘宗法作为社会根基和纽带的国家,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强烈,在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关系上,把家庭和家族视为枢纽。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素来具有爱国爱家、忧国忧民、兼善天下的家国情怀,无论是“学而优则仕”的经世精神,还是“光宗耀祖”的宗族情怀,都经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线性谱系,以修身服从于齐家,把齐家当作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家国同构”社会治理模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凝结而成的家国情怀,共同塑造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民族性格和文化心态”。《大学》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以及“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都表明治国理政必须从修身齐家开始,家庭建设、家庭教育对于国家兴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正应和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三字经》也是这样教育孩童:“幼习业,壮致身,上匡国,下利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从小让孩子们认识到努力学习、健康成长不是只为了自己,而是要为国、为民,为了家庭的声誉显达。

《三字经》《弟子规》中关于儿童家国情怀培养的内容主要表现为引导儿童对于家国同构的认知,以及对于正统儒家思想的认同。从认知维度看,家国情怀的产生离不开儿童对家国同构、家国一体、家国天下的自我认知;从情感维度看,强烈的家国情怀依赖于儿童对自觉传续道统、政统、学统所生发的认同感、归属感与使命感。作为一部蒙学读物,《三字经》有选择地讲述了大量中国历史知识,一方面是基于知识传承的需要,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为了宣扬儒家思想的正统性和话语权,这就是其所具有的传续道统、学统和政统的使命。《三字经》的相关论述是:“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古圣著,先贤传,注疏备,十三经”,学习需要循序渐进,而四书、十三经是古代圣人著作的经典,经过诸先贤加以解释是为学者应当首先阅读的经典文献。“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则明确规定了为学次第,即为学者应当循序渐进,由小学至四书,再由经学至子学,进而至史学,这种排列方式一方面依据文本的难易程度,更主要依据则是文本与道统的远近亲疏和思想上的关联程度。“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在上世。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可以看出《三字经》中用大量篇幅描绘了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替、家国兴衰,一方面以简单易学的方式教授基础的历史知识,另一方面增强了孩子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从而激发孩子传承道统的使命感与救弊拯世的家国情怀。“正因为感念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所以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
家庭教育论文:传统蒙学对于现代家庭建设的教育价值分析 ——以《三字经》《弟子规》为例

二、明人伦: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重伦常道德,“伦”就是人际关系,明人伦,即清楚明确地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中国文化中这一认知是从家庭开始的。《孟子·滕文公上》对此的阐述为:“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从人禽之辨的角度说明了人伦教化的重要性,而五伦(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之中有三伦属于家庭伦理,可见“明人伦”是儒家教化的核心追求之一,因而也是传统蒙学教育的重中之重。

人伦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在家庭内部则集中体现为建立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首先,家长(父母)必须承担起主体责任。相亲相爱是家庭成员之间以爱为核心的家庭关系塑造,明人伦就是要认识到家人之间的“亲”与“爱”。这种家庭关系首先表现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即“父慈子孝”“父子有亲”。但“许多事实表明,现在的未成年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明显地不像过去那样亲近,感情也不像以往那么密切,使人感到越来越疏远、生分,父母的感染作用越来越小,家庭教育的功能出现了削弱的趋势。”其主要原因在于“父母在抚养教育中对子女在感情上投入日渐减少”。换言之,家庭关系的亲密与否取决于父母,而不在于孩子。《三字经》中提出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是通过名人教子的故事说明“养不教,父之过”“教之道,贵以专”的教育之方,要求父母主动承担起为人父母所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从成就上说,孟子之所以成为著名的思想家,离不开孟母的择邻断杼的言传身教;窦燕山五子登科,则得益于他所具有的良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从家庭关系上说,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本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父母的投入与孩子的回应直接相关。事实上,孩子的成长固然需要父母“养家糊口”的物质支撑,但更需要父母的亲情陪伴与情感关怀,需要“教”“养”合一的家庭教育。

其次,在建立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中,孩子作为参与主体也必须学会对家人的“亲”和“爱”。“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家庭具有情感抒放、情感延续和情感塑造的功能,“相亲相爱”强调了以亲为纽带、以爱为归宿的家庭关系,这需要在家庭中进行爱的教育以实现相亲相爱的关系。家庭中“爱”的教育既包括父母给予孩子无私且有原则的爱,也包括教会孩子如何去爱——爱自己、爱他人、以至达到爱国家共同体的博爱。对孩子而言,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要求其遵循“入则孝,出则悌”的“孝悌之道”。所谓“孝”,指“父子有亲”,即血浓于水的父子之情;所谓“悌”,指“长幼有叙”,即和谐有序的兄弟之谊。对于“父子有亲”,《三字经》中列举了很多例子:“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三字经》《弟子规》中的许多内容对于当下社会尤具启发意义,但这并不是百依百顺、泯灭孩子个性的愚孝。《弟子规》中的“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就是表明对父母的过错孩子应当勇于指正,但是要讲究方法。《弟子规》中对于“长幼有叙”则提出:“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可见,和谐有序的兄弟之谊本身即是孝敬父母的体现。

这种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的建设在众多童蒙读本中普遍得到重视。《增广贤文》中所倡导的“父子竭力山成玉,弟兄同心土变金”也是说家庭中的父子关系、兄弟情感齐心合力,同心同德就会把事情做好。《千字文》中提倡“上和下睦,夫唱妇随”,“孔怀兄弟,同气连枝”等也体现了对和谐友善的家庭关系的向往。可见,充分挖掘蒙学读物中所蕴含“明人伦”的家庭教育理念,有利于促进家庭和睦,建设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
家庭教育论文:传统蒙学对于现代家庭建设的教育价值分析 ——以《三字经》《弟子规》为例

三、重德行: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

本篇家庭教育论文认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最早的、最好的教师。现代社会中家庭作为课堂,父母作为教师,其对孩子的教育重点并不在于系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是在于道德教育,教给孩子如何做人,如何行为做事,养成什么习惯。也就是说,家庭教育要通过生活化、礼仪化、德行化的方式进行。《弟子规》中列举了大量生活化的道德规训和具体要求,其目的在于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促进儿童人格特质的形成和人格结构的优化。

首先,《弟子规》在生活方式层面的核心要求是“谨”,要求孩子时刻保持恭谨、谨慎态度。《弟子规》的“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就是要孩子早起,睡觉不宜太早,同时告诉孩子时光易老,要珍惜时光,勤勉学习。“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指明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指明脱下来的衣服和帽子,要放在固定的地方,不能乱丢。“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指明衣着服饰应端庄得体,因为“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穿衣只要整洁、符合自己的身份和家庭实际情况就好,不必追求奢华。对待饮食则应该做到“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不要挑食,也不要暴饮暴食,年少时期更不应饮酒,因为“饮酒醉,最为丑”。“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则指出准备进入别人家门时,应该先敲门,问是否有人;将要进入厅堂时,声音要提高一些,以便让里面的人知道。

其次,在待人接物层面,《弟子规》则要求孩子做到“信”和“泛爱众”,言出必行、友善待人。《弟子规》中的“凡出言,信为先”“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就是要求做人要以诚信为本,不要轻易许诺别人。“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等不良习惯一定要戒除。“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是指不要到处宣扬别人的短处,也不要将别人的隐私说出去,因为宣扬别人的坏处本身就是一种恶。“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是在教导孩子们做一个乐于互助的人,自己有能力帮助别人的时候,就要伸出援助之手,回报社会、兼济天下。别人有才华,自己应该反躬自省、见贤思齐,而不要心生嫉妒。总之,“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亲人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确立,更是弘扬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的基石。家庭美德不仅是对孩子的要求,更是对长辈的要求。只有父母与孩子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弘扬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
家庭教育论文:传统蒙学对于现代家庭建设的教育价值分析 ——以《三字经》《弟子规》为例

四、正家风:共建共享的家庭追求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是家庭长期培育所形成的一种文化风尚和道德氛围,更是家庭关系和家庭美德的集中体现。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家风“既能在思想道德上约束其成员,又能促使家庭成员在一种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氛围中不断发展”。可以说,优良的家风应当是所有家庭成员共建、共享的家庭追求。

一是要注重“诗礼传家”的优良家风传统。所谓“诗”,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文化追求;所谓“礼”,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道德修养。孔子有言:“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知书达礼”不仅是知识分子自我砥砺的崇高理想,也是广大劳动人民所不懈追求的高尚目标,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传承与发展的家教与优良家风。《三字经》中的“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唯一经”既表达了父母对孩子未来立德树言的殷切期盼,更蕴含了“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希望孩子以文化学习为重。《三字经》结尾表述的“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则是在劝导孩子珍惜大好的时光,持之以恒地读书学习。

二是读书学习还要做到“知行合一”。《弟子规》中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以及“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等都是对勤俭持家、勤奋好学等美德的谆谆告诫,其目的正是希望子女重视文化传承,共建共享优良家风,从而实现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家风建设需要家庭成员共同参与。一种互联互通、双向互补、和谐共生、共建共享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是形成一个优良家风、一个和谐社会风尚的必要条件。儒家家庭伦理思想的显著特点在于“强调家庭成员之间应尽的合理的义务和责任及其双向性”。一方面,“养不教,父之过”;另一方面,“孝于亲,所当执”“弟于长,宜先知”都是儒家的“角色伦理”。这种“角色伦理”提醒我们回到自己所属的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之中,回到生活之中,因为“个体是关系性的存在,不能脱离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行为过程,正是社会关系和角色扮演,塑造了个体的独特身份和地位”。《三字经》《弟子规》中所蕴含的家庭教育理念正是“不离日用常行”的高度生活化、情境化了的,这对于良好家庭风尚的形成与确立具有关键作用。而“道德人生从家庭内部及其关系开始,随后作为家庭角色的直接延展而往外展开,一直指导着我们的社会关系、角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要“重视家庭、重视家教、重视家风”,作为传统蒙学读物的代表,《三字经》《弟子规》具有可挖掘的系家国、明人伦、重德行、正家风的家庭教育思想,这与“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现代家风建设要求深度契合。诚然,《三字经》《弟子规》等蒙学读物也具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不能要求其回答超越时代的问题。正如有些学者所指出的,我们“不宜过分强调和夸大其德育教化功能, 不能忽视蒙学教材的社会适用性问题”。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蒙学读物本身也应该是与时俱进的,不能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对于其中不合时宜的部分,我们应当大胆删改、古为今用,修订新时代的蒙学读物,真正实现古典蒙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从中汲取有益的思想精髓和精神力量,进而推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向的文明家庭建设。
家庭教育论文:传统蒙学对于现代家庭建设的教育价值分析 ——以《三字经》《弟子规》为例

原创:王秀江/中国儿童中心科研部部长,副研究员

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2019年第九期,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作分享交流用。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教师论文发表立刻咨询锦锐论文网QQ:2604244082张老师

上一篇:师生关系论文:以解释学理论观照师生交往揭示其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改善策略 下一篇:教师职业道德论文:师德建设应当成为广大教师的“为己之学”
猜你喜欢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