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锦锐论文网-专业期刊发表、职称论文发表网站,咨询QQ:2604244082,电话:18810183632张编辑

论文发表

当前您在:主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基于组织行为学的大学生网络人格培育实践报告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基于组织行为学的大学生网络人格培育实践报告
分类:教育论文 热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基于组织行为学的大学生网络人格培育实践报告

摘要:网络人格是随网络技术发展,在人们网络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与现实人格相照应的虚拟化人格,是一种心理特征的网络化表现。网络人格与现实人格的吻合统一才能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本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实践报告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研究大学生网络人格培育,总结归纳了大学生五种网络行为及动机,参照"大五"人格模型,从正负两面阐述现实人格与网络行为交互影响,并分析了大学生网络人格异化的原因,解构了大学生健康网络人格所应具备的六种能力,建设性地提出大学生网络人格培育“四个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基于组织行为学的大学生网络人格培育实践报告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人格 现实人格 组织行为学

网络技术的兴起与发展带动社会飞速前进,交流沟通方式、生活形态等都发生了改变和丰富。与此同时,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在困扰着管理者和使用者。网络人格(也有称之为虚拟人格)研究也随之兴起,它与现实人格的交互影响及健康网络人格培育研究成为热点。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重要群体,也是最活跃的网络使用者。他们同样受到网络问题的困扰。网络“虚我”与现实“真我”不能对照统一、网络自我意识膨胀、网络从众、沉溺网络不能自拔等现象多有发现。加强和培育大学生健康网络人格是完善大学生现实人格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课题。

一、 关于大学生网络人格培育实践需要说明几个问题

(一)实践对象与设计

在本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研究前期准备工作中,以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中文系学生为对象开展了大学生网络行为问卷调查,回收了316份有效问卷,其中26.27%同学表示无法离开网络,33.54%的同学有过不加以甄别从众转发信息的经历,同时却只有近四分之一的同学认为自我网络行为与现实行为一致。

在本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课题研究实践过程中,选取了52名汉语言文学和广告学专业的同学参与实践研究,对他们实践前后的网络行为及网络人格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从中找寻大学生健康网络人格所应具备的能力和大学生网络人格培育的方法、途径。经过实践,52名同学的网络行为占前三位的分别是知识学习与收集、人际交流与社会互动和网络消费,近60%的同学认为实践后自我网络人格达到与现实人格的基本统一,80%的同学认为基本具备健康网络人格所应有的能力,对课题项目提出的大学生网络人格培育的“四个体系”认可度达到95%。

本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报告中关于“大学生网络人格与现实人格交互影响”和“大学生网络人格现状”两部分内容的观点主要来源于课题中期研究论文《大学生网络行为与现实人格交互影响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基于组织行为学的大学生网络人格培育实践报告

(二)关于网络人格的界定

人格是人在一定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是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总和。人格是现实行为的精神引导,现实行为是人格的体现。网络人格前期也称为虚拟人格。前些年关于虚拟人格的研究多集中在隐藏在现实人格背后的一套行为模式,是在现实世界中被压抑的人格和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实现的人格。这种观点持有者如吉林大学李莉(《论虚拟人格在网络中的传播》)。近些年,开始思考网络人格与现实人格关系以及交互影响。更多学者认为,网络人格与现实人格是相互影响,互有促进,且应相统一。

总结起来,网络人格就是随网络技术发展,在人们网络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与现实人格相照应的虚拟化人格,是一种心理特征的网络化表现。网络行为是现实行为在网络上的延伸和扩展,网络人格是网络行为在精神层面的总现。网络人格与现实人格应统一吻合,才能促进个人健康发展。

(三)组织行为学在本课题中的指导意义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客观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组织行为学是以管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对于组织中人的行为加以研究。 组织行为学作为“行为管理学派”的理论基础,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思想;组织行为学重视群体的作用和研究。这些都值得我们在网络人格培育中借鉴和应用的。这一学科的观点可以指导大学生网络人格研究中群体和个体发展与互动。它倡导的人本管理也是大学生网络人格培育中重要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二、大学生网络人格与现实人格交互影响

谭文芳在其硕士论文《286名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使用动机与人格之关系研究》对大学生网络行为与现实人格关系有一定阐述,他主要论述了内、外倾和中间型人格的大学生上网时间的区别。本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主要参照"大五"人格模型,即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开放性,并从正负两面阐述现实人格与网络行为的关系。

1.从正面分析,健康现实人格带动和引导大学生网络行为;同时,适当的网络行为强化大学生现实人格。

健康人格的人能够自律、懂得控制行为,在情绪行为上表现出积极、上进、主动等特点。不同人格的大学生网络行为也不尽相同。以尽责性人格为例,该型人格指我们如何自律、控制自已。处于维度高端的人做事有计划,有条理,并能持之以恒;居于低端的人马虎大意,容易见异思迁,不可靠。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一部分大学生能够有效利用网络丰富和发展自我,如学习、创业。这些学生多属于高维度的尽责性人格。而更多大学生在浏览新闻、点击观看各种弹窗内容而不经意间把时间浪费,这些学生在该类人格维度中多处于中下。与此同时,适度的网络行为可以强化现实人格。现今,网络内容十分丰富,信息呈几何式增长。如何我们不能持一个开放的态度及时有效地利用网络丰富自我,那么个体将落后于别人。这种现象体现在人格上可以用“ 开放性”来表述。得分高者不墨守成规、独立思考;得分低者多数比较传统,喜欢熟悉的事物多过喜欢新事物。常利用网络找寻信息,利用网络发现新知识,可以促进我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

2.从负面分析,非健康现实人格容易造成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叛逆;同时,过度网络行为弱化大学生现实人格完善。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发现很多现象如小屏时代的低头族、网络沉溺者、网络色情和暴力。一些大学生沉浸在网络虚拟角色中如游戏中的虚拟婚姻、偷菜等,造成现实个人角色混乱。如果过度或者不当使用网络会造成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脱节于现实社会,甚至放弃学业等正常活动。沉迷于网络游戏,过度喜欢网聊的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多自我,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从人格“大五”模型的外向性分析,这种学生偏向于外向性的两端中极端内向性的维度。而且他们的这些网络行为更弱化他们现实人格的完善,阻止他们与社会的互动,甚或引起现实违法行为等。

三、大学生网络人格现状、原因及培育的必要性。

1.大学生主要五种网络行为表现

大学生使用和利用网络的目的和动机各不相同,但他们的总体行为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学习与收集。一部分大学生利用网络学习、巩固专业知识。这些学生网络依赖性不强,上网时间短。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基本都有利用网络学习的行为,但真正长时间、深入、认真利用网络开展学习的比例较小。大部分学生利用网络学习都只是临时性的,如写作论文、考试复习等。二是人际交流和社会互动。在调查问卷中,基本上所有大学生都利用网络交流,微信、微博、QQ是他们最常用也是最喜欢的工具。他们多使用这些交流方式而较少用传统的电话、知信甚或是面对面谈心来交流,甚至部分大学生对这种新交流方式有一种高强度的依赖性。而且大学生还紧随网络交流载体的更新换代。三是娱乐需求。电脑、平板、手机是大学生的生活必需品。这些工具都是大学生娱乐生活的重要载体,他们随时随地利用这些工具“煲”电视剧、玩游戏、看电视直播和新闻资讯等。四是网络消费。大学生网络消费是其网络生活中的重要一环,网络订餐、网络购物、虚拟产品、游戏充值等都是他们网络消费的内容。五是网络创业。网络营销、网络代购、开设公众号、设计app是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几种形式。

大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取得各方面需求,也在不同程度上依赖网络发展自我。大学生利用网络学习,通过网络展示自我,与人交流,满足娱乐需求和网购消费,更有利用网络创业来发展自我。我们不难发现,有学习和创业这两种网络行为的大学生比例较小。而人际交流、娱乐需求和网购消费等网络行为才是真正占据大学生网络使用的大部分时间。

2.大学生网络使用的五个“马斯洛需求”动机

周荣和周倩两位研究者在研究中,从“传播速度与快感”探讨了网络使用者所产生的五种沟通快感,即:匿名快感、人际互动快感、行为快感、文本互动快感、逃避快感。他们认为网络所带给人的满足感一定程度上体现心理和生理的依赖性。本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从马斯洛五个层次的需求理论分析大学生网络动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行为和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使用网络除了基本的学习需求等外,更多地是网络人际互动、虚拟社区互动、娱乐需求及网络购物。他们更多地是出于娱乐、社会互动、消遣时光等目的,而寻求信息等目的和动机相对较少。第一,生理需求动机。大学生利用网络购物,甚至浏览一些色情内容都是生理需求的表现。第二,安全需求动机。在网络虚拟社区等行为中,能让网络使用者产生得到别人称赞的优越感和匿名的快感,甚或是一种逃避责任的意识行为。第三,社交需求动机。在网络人际关往中,大学生可以避免自己不善言谈、社交技巧不良等弱点,而满足交流、倾诉和结交的需求。第四,尊重需求动机。在虚拟网络中,人与人的交往与沟通不需要面对面,他们互不知晓,他们能随心展示自我,表现自我,赢得别人称赞与尊重。第五,自我实现需求动机。大学生利用网络学习、创业能够为他们实现自我创造条件,积累信息。

大学生在网络使用过程中各种行为都是他们为满足自我肯定,找寻资讯信息,增强社会互动乃至逃避现实的一种需要。重度网络沉溺者、游戏痴迷者都有网络依赖症。他们难成把持和控制自己对网络的依赖,心理需要调适。总体而言,无论各研究者从何方面作为切入点总结、归纳使用大学生网络的动机,都可以表述为大学生生理和心理需求的体现。

3.大学生网络人格异化的主要原因

网络的发展与普及,尤其是小屏技术和4G网络技术的发展,让我们获取信息更便捷、轻松。然而现实中却经常出现某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很传统、稳重、理性,而在网络中却很时尚、激进、感性。网络“虚我”与现实“真我”不能对照统一、网络自我意识膨胀、网络从众、沉溺网络不能自拔等现象在网民中多有发现。这种不统一与分离容易造成他们在网络中自我的消失,容易将自我充当成公证者和主裁者,容易在网络中被网络虚幻所迷惑,不能自我鉴定,不能认清自我,容易走向迷途。

(1)责任模糊

大学生是网络使用者中的重要群体,也是网络使用者中最活跃的群体。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固化阶段,易接受新事物也易被误导。目前教育过程中,重知识传授轻责任建立。大学生于己于人于社会在责任感上模糊不定,使命感不强。这都导致他们网络使用中随性、无责任意识,网络意识过份膨胀。

(2)现实寻租

虚拟网络可以带给人高于自我某一生活阶段或者现实社会不曾有过的体验,如网络社区中虚拟家庭、偷菜、匿名交友等。通过寻租,一方面可以满足他们生理或心理上某种需求,另一方面也能逃避现实,规避在现实生活中自我的一些弱点。这种现实寻租行为如果处理不当容易造成自我偏离。

(3)道德飘忽

大学生利用网络一方面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一方面关注时事政治、社会热点感等,更重要的是随着自媒体的兴起,他们更多的是参与和组织,表达自我,展现自我。他们喜好情绪表露,观点表达,也好转发、转载,心灵鸡汤类文字、图片、事多出现在他们的自媒体中,易感染他们。而且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大学生价值观等形成造成多种影响。他们在现实生活、学习中容易飘忽不定,受外力影响大力,过分从众。

(4)教育缺失

网络技术发展之快让管理者应接不暇,网络带给社会的负面作用也急需管理者思考。但目前,管理者规范和治理网络主要手段集中在网络内容上。这种手段必要而且必须,但对于网络使用者开展网络自律能力、责任能力等教育也应该是规范网络使用行为的重要手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基于组织行为学的大学生网络人格培育实践报告

四、大学生健康网络人格的解构

从网络人格与现实人格的交互影响来看,健康网络人格对促进自我发展,增强现实人格完善具有重要意义。依据组织行为学认为的健康人格应包含的7种能力着手,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大学生健康网络人格应包括:

(一)具有高尚的网络道德能力

网络行为是现实行为在网络上的体现。网络行为不能恣意妄为,网络使用者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要体现公民道德建设要求。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道德行为规范要遵守。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与固化的阶段。高尚的网络道德能力是现实道德能力的体现,主要表现在要符合社会公德,要展现传统美德,要遵守职业道德等。网络道德教育必不可少,职业道德、传统美德、社会公德等都应该是大学生学习和应具备的道德素质。在网络使用过程中,避免现实道德素质的隐蔽化。高尚的网络道德能力是大学生健康网络人格的总体要求,是网络使用者的网络行为准则,是建立网络使用良好生态圈的基石。

(二)具有坚定的网络决策和鉴别能力

网络技术飞跃发展,网络信息纷繁复杂,网络内容呈几何式增长,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准确把握有利、有用信息,避免不实、不良信息的传播、误导是对网络使用者的基本要求。大学生喜好情绪表露,观点表达,自媒体使用熟练,易受感染。因此,大学生必须具备坚定的网络决策鉴别能力,充分利用网络信息量大、知识丰富的特点完善自我知识体系,更应该在知识体系完善的过程中,分析、鉴别不良信息,避免陷入虚假信息的黑洞之中。

(三)具有明确的网络使用管理能力

大学生网络行为表现在知识学习与收集、人际交流和社会互动、娱乐需求、网络消费和网络创业五个方面。大学生网络行为目的各不同,占用网络时间比也有较大区别。知识学习和网络创业行为为主的大学生比例小,大部分网络行为主要是满足人际交流、网络消费和娱乐需求。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大学生都必须具备明确的网络使用管理能力,尽可能限制娱乐需求、网络消费等在合理的时间内,要充分利用网络丰富和发展自我。明确的网络使用管理能力将有利于网络使用者规避网络不利因素带来的损失,带动网络使用者有效利用网络的优点,促进合理、合法使用网络。

(四)具有包容的网络差异尊重能力

网络内容丰富,网络使用者文化层次、理解能力、角度立场各不相同,同一事件所引发的观点、态度不尽相同。作为网络使用者,我们要具有包容的客观的差异尊重能力。在尊重法律正义等前提下,不同意见持有者要尊重人格,互为理解;要尊重文化差异,不搞地域区别;要求同存导,不做人身攻击。大学生群体热情、有创造力,但也易于在观点形成过程中产生差异,容易管中窥豹,形成偏向性意见,产生偏向性看法。因此,在网络使用中,培养包容的网络差异尊重能力是大学生健康网络人格完善的重要标准之一。大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可以促进现实人格的完善,促进人的健康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基于组织行为学的大学生网络人格培育实践报告

(五)具有熟练的网络沟通能力

人际交往和社会互动是网络行为中重要内容,也是现实人际交流沟通中的重要方式。虽然在网络人际交往中,网络交流不需要面对面,网络语言更新快,这都为网络沟通带来可能性的理解偏差。但网络人际交往打破了时间、地域等限制,具有超时空性和超地域性的特点,同时也可以避免自己不善言谈、社交技巧不良等弱点,这为人际交流和信息传递带来极大便利性。网络交流、沟通在工作、生活中占据了重了地位。同时,随着即时通讯技术的发展,语音和视频逐步成为网络交流的重要方式,网络沟通更呈现立体化的形态,与现实沟通无异化。因此,具备熟练的网络沟通能力不仅是满足个人社会交往的需求之外,也是个人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六)具有明晰的网络引导能力

大学生是具有一定知识涵养和判断鉴别能力的群体。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使用的重要力量,对网络动态、动向都具有较大的引导性。明晰的网络引导能力是大学生健康网络人格的标准之一。它要求大学生在网络行为中要坚定立场,把握国家大政方针,要有敢于正向引导和批驳不实的精神。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建立起合理、有效使用网络的概念。要认识网络是自我丰富和发展工具之一,也要辨别网络信息真伪。

五、构建大学生网络人格培育的“四个体系”

大学生健康网络人格与现实人格交互影响,大学生健康网络人格对现实人格完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培育大学生健康网络人格也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本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课题以组织行为学中个体、群体和组织三个层面为蓝本,将每一个单体大学生看作是个体,单体大学生的集合体是群体,高校、社会是组织,构建大学生网络人格培育的四个体系。

(一) 构建“个体—知识教育”体系

大学生作为研究个体,变化因子较多。人格培育首先是个体的改变才能衡量整体,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大学生健康网络人格涵盖多方面内容,培育健康网络人格需要建立“专业课—网络行为—使命教育—心理认知”四个维度的知识教育体系,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种教育方式双管齐下。大学生网络人格培育首先要增强大学生知识的饱和度,知识是认知的基础,在第一课堂上让大学生建立认知的基础能力,帮助大学生在现实人格的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奠定知识基础。其次,在第二课堂活动,融入网络认知等内容,引导大学生网络行为。帮助大学生认识网络行为与现实行为的照应关系;帮助他们建立网络责任感,主动合理规范使用网络;帮助他们把握网络行为的心理诉求及波动。

同时,在这该体系中,应建立差异化管理。组织行为学认为差异化研究有利于合理运用人力资源和开发人的潜能,提高组织的效率。大学生个体知识涵养、文化底蕴、人格修养等方面各有不同,对网络认知、网络行为表现上也各不相同,变化因子多。因此,在“个体—知识教育”体系中,应强化差异化管理尤其是“使命教育—心理认知”两个维度,不能统一而为,要尽可能地展现不同大学生个体在网络人格培育中的多彩性,心理认知要把握不同的认知,使命教育要尊重个体。

(二) 构建“群体—沟通激励”体系

大学生是网络使用者中的重要群体,也是网络使用者中最活跃的群体。他们转发、转载,表露感情,表达观点,心灵鸡汤类文字、图片、事多出现在他们的自媒体中,易感染他们。这些网络行为是大学生表达、展现自我的方式方法之一。他们喜好网络上群体围观,集体表达诉求,统一展开评论等。在此过程中,良好引导有利于促进群体的良性发展。及时有效沟通,合理准确激励是促进群体发展有效的办法之一。

沟通和激励是组织行为学中重要的两个理论。在大学生网络人格培育中运用该理论构建“群体—沟通激励”体系,主要提高大学生网络沟通、管理和决策能力,以及群体内的冲突和解决能力。该体系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实践为手段,固化大学生健康网络人格培育所具备的能力。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大学生丰富大学生活,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大学生因校园文化生活凝聚成一个个群体,在群体生活和学习展现自我,完善现实人格,并带动大学生在网络行为中运用沟通和激励的技巧,引导自身和群体网络行为,促进群体的良性发展,培育健康网络人格。

(三) 构建“组织—领导设计”体系

从组织行为学角度,如果将每一个单体大学生看作是个体,单体大学生的集合体是群体,那么高校和社会就是组织。以组织行为学中“领导理论”为基础,建立大学生健康网络人格培育的“组织—领导设计”体系,强调高校、社会在大学生网络人格培育中设计功能,发挥在人格培育过程中领导作用及影响力。组织行为学认为领导是引导和影响个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去跟随实现组织目标的行动过程。该体系主要体现在网络人格培育中目标设计、环境优化、过程监督与纠偏、结果预判等。

大学生网络人格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社会文化、家庭背景和学校教育三方面因素。涉及面广,协调面多。在大学生网络人格培育过程中,高校和社会(政府)要共同承担设计清晰培育目标,社会(政府)要优化网络环境,高校在大学生健康网络人格培育过程中要监督与纠偏。同时,高校在大学生健康网络人格培育过程要积极利用组织影响力,通过典型带动、榜样学习等非职务性影响力手段影响大学生群体,形成从目标设计到结果的有效培育过程。

(四) 构建“效果—评估反馈”体系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是个体、群体和组织之间相互影响的行为规律,以达到更好的预测和控制人们的行为,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效果—评估反馈”体系针对网络人格培育中的变量(健康网络人格所具备的能力)进行跟踪,数据化管理,定期分析。

大学生健康网络人格所具备的能力涵盖六个方面,变量多。在大学生网络人格培育中,要建立变量统计与跟踪机制,从大学生个体变化分析群体异动,并反馈给“组织—领导设计”体系,对大学生网络人格培育形成循环培育过程。对于培育过程中,个体变量因子变化很大的,要及时调整设计方案,有针对性的发挥其他体系的作用。

网络已经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之中,是个人发展与提升的重要工具之一。培育大学生健康网络人格是提升大学生现实人格完善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培育大学生健康网络人格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合作,共同推进,为培育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谭文芳. 286名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使用动机与人格之关系研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03.

[2] 李培芬, 廖传景. 大学生网络行为及其对人格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8, 21(1): 67-71

[3] 王克勤.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与人格特征的关系及教育引导[D].南昌:南昌大学, 2008.

[4] 方宏建 , 郭春晓.大学生人格培育学[M].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4.

[5] 倪晓莉,陈思路,周小军.人格因素对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的影响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 17(4).

[6] 王贤卿.网络传播环境下的道德建设——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道德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 2005.

[7] 万晓霞.大学生网络行为与人格特征、自我和谐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9, 23(4).

[8] 吴毅安.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的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 201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基于组织行为学的大学生网络人格培育实践报告

更多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发表请立刻咨询锦锐论文网QQ:2604244082张老师

上一篇:现代教育技术论文“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文化意识冲突及改革启示”—以“新教育实验”为视角 下一篇:心理学论文:国外职教师资教育要求对我国教师培养的启示
猜你喜欢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