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锦锐论文网-专业期刊发表、职称论文发表网站,咨询QQ:2604244082,电话:18810183632张编辑

论文发表

当前您在:主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农村教育论文:加快做好乡村微型学校建设和城乡小班化教学
  
农村教育论文:加快做好乡村微型学校建设和城乡小班化教学
分类:教育论文 热度:

农村教育论文:加快做好乡村微型学校建设和城乡小班化教学

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教育城镇化一直紧随着农村城镇化在发展,这既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求和目标、结果,也给乡村孩子上学带来很大困难,给城市中小学教育带来很大压力。学校和班级规模与教育现代化、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紧密联系。实现教育现代化,振兴乡村及其教育必须努力建设好乡村微型学校,尽可能缓减乡村孩子上学难的痛苦;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应该在城乡学校实施小班化教学。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紧密联系,在城市中小学实施小班化教学和乡村建设好微型学校必须密切结合,同步推进,必须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和培养大批优质教师。这均是实现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目标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农村教育论文:加快做好乡村微型学校建设和城乡小班化教学

一、乡村微型学校建设和城乡基础教育实施小班化教学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要求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党和国家的理想追求,人民满意的教育有各个层面,高质量高效率的教育或能上好学校、接受好教育的教育是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满意的教育应该是公平而有质量、高质量的教育。公平的教育应该是平等与效率、质量相互促进的教育,首先是能上学,然后是上好学、接受好教育。如果一部分人追求和能够上好学校、接受好教育或优质教育,另一部分人或者由于经济困难上不了学,或者由于学校缺乏或太远不能上学,这样的教育就不是公平和人民满意的教育。目前我国城乡教育的差距,不仅有质量差距,也存在城市教育主要是解决“好不好”的问题,乡村教育主要是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城里人追求能上好学校、接受好教育,乡下人也追求好学校和好教育,但“有没有”或“难不难”甚至能否上学还是重要问题。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教育方面的具体表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解决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教育发展不充分问题需要做许多事情,但首先要解决乡村孩子上学困难和能否上学的问题。

人民对教育的满意有不同程度,不只是满意和不满意两种。有基本满意、比较满意、非常满意和不满意、很不满意等程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人民基本满意的程度,一定要不懈追求,努力工作,做到让人民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水平。就基础教育学校布局和教育质量而言,子女不能上学,人民肯定不满意或很不满意。子女能上学,但教育质量、教师的水平和态度、教学设施很差,人民也不满意或很不满意。子女虽然能上学,但上学路程很远、很不方便,而且还有安全隐患,学校收费较高甚至很高,教学和食宿设施也不好,人民也不满意或很不满意。人民满意的教育应该是既能方便入学,又能根据家庭条件和兴趣爱好自由选择高质量的学校和教育。我国目前的乡镇甚至城市教育对办好这样的教育还要作很大努力。

农村及其教育城镇化既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求、目标和结果,也是一个过程,有一定限度,必须首先以价值理性而不是工具理性对待农村及其学校存在和发展的问题,必须精心谋划和合理设置学校布局,努力解决好乡村孩子上学的问题。对于中学生来说,在外上学的安全保障和心理适应都不是很大问题,但对于小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和幼儿园学生来说,在外上学既存在经济问题,也存在安全、生活和心理适应问题。孩子在外地或者城里上学,父母要陪读,要租房食宿,如果运气好,可以找一份工作养家糊口,运气不好就没有工作,也没有经济来源,就会造成经济上的很大困难。如果父母不陪读,就可能对孩子的安全、生活和心理适应甚至身体健康都会带来很大隐患。乡村孩子到城里上学,目前普遍的倾向是,要么父母陪读,要么很早辍学。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不是党和人民满意的。

农村教育城镇化也对大中城市甚至一些县城教育带来很大压力。乡村学生大量进入城市上学,但城市学校教学设施和教师数量有限,也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尽快解决教学设施和教师数量问题,有些学校还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这就形成学生数量过多的巨型学校和超大额班级,不仅给学校和班级管理带来很大困难,而且很难真正提高甚至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也可能对学生的安全和身心健康发展都带来很大隐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也要解决城市超大额班级的问题。农村教育论文:加快做好乡村微型学校建设和城乡小班化教学

二、农村城镇化应尽量缓减乡村孩子上学困难,抓住机遇建设微型学校和实施小班化教学

国家现代化是国家的整体现代化,不是某些层面、某些区域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整体的现代化。农村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求和结果,甚至是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目标。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既包括大量的城镇化的农村,也包括一些非城镇化的田园风光式的乡村,主要是包括县城在内的城市化的农村、乡镇化的农村和非城镇化的乡村和谐并存、健康发展的农村,应该不完全是城镇化,特别是城市化的农村。也就是说,大量的城市化和乡镇化的农村也还是农村,一部分非城镇化的乡村也必然存在。新农村一定要有新学校、新教育,振兴乡村必须振兴乡村教育,无论是大量的城市化、乡镇化的农村,还是部分非城镇化的乡村都应有新学校、新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态势是,城市化农村学校规模不断扩大,乡镇化农村学校规模不断缩小,非城镇化乡村的学校基本完结或取消。在改革开放前几乎村村有小学;乡乡有初中,甚至一个乡有几所初中;一个县有好几所高中。改革开放初期的不多年,县办高中、社办或民办高中没有了,再过几年县办初中或社办、民办初中没有了,一个县只剩下一两所规模较大的国办初中和高中。再过几年乡村小学也基本没有了,一个县只剩下少量规模较小的乡镇小学和规模较大的县城小学,乡镇初中和高中寥寥无几,乡村孩子上学就很困难了。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教育城镇化是自然而然的,那么,20世纪末的农村教育城镇化就是强力推进的,近几年的农村教育城镇化是缓行或基本制止的,是保留并建设乡村学校的。如果没有20世纪末乡村教育城镇化的强力推进,后来保留的乡村学校应该比现在多,如果21世纪以来继续强力推进乡村教育城镇化而不是缓行或制止,保留并建设乡村学校,现在就可能没有乡村学校了。但在乡村教育强力推进城镇化中的缓行或制止就使乡村留下了不少规模很小的学校和班级,目前乡村有不少几十名甚至十几名学生和十几位或者几位教师的学校。为了有利于教学和学生发展,乡村学校应该适当集中,但不是完全城镇化。包括乡镇和乡村的农村微型学校是客观存在,无论从便民利民和新农村建设层面讲,还是从扶贫必扶志、脱贫先治愚角度说,都必须加强乡村微型学校建设。

国家现代化需要每个人的努力,但首先是国家行为,是国家发展的宏伟目标和战略。农村城镇化既然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结果,是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措施,就必须配套有具体的目标和措施,也需要一定的过程,否则就可能带来许多问题。我国城镇化的战略目标和措施是宏伟的,但配套的具体目标和措施、计划则很不周全,基本是市场运作过程。意愿很强和有能力的乡村人大量涌进城市,但城市没有很好准备,住房、医疗和教育资源都相当匮乏,这既给原来的城里人造成很大困难,也给进城的村民带来很多困难。由于重视农村城镇化,因而加快城镇建设和投资,轻视甚至放弃乡村建设。乡村原本基础就不好,城乡原本就存在一定甚至很大差距,再加上重视和加快城镇建设和投资,轻视甚至放弃乡村建设,乡村的文化教育条件和生活条件就相对更差。教育成为乡村人是否愿意、能否留在农村的关键,成为没有能力进城、待在农村人的痛。现在许多乡村通电、通水、通公路、通电视、通网络,交通便捷、信息灵通、房子漂亮、空气新鲜,完全吃着无公害、无污染的食品,从事农牧生产收入也不错,完全可以过着安居乐业的小康生活,甚至有些人还喜欢乡村田园牧歌的生活和风景,但就是因为孩子上学问题难以解决,他们被迫无奈要到城里就业生活。因此,解决乡村的教育和文化问题就成了建设新农村的关键问题。

加快现代化进程和农村城镇化进程是有必要的,因为这是大家的期待,实践证明也有可能。但国家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应该遵循规律,加快进程也应有一定限度,并非越快越好,不能萝卜买快了不洗泥。推进农村及其教育城镇化应科学合理且有计划、组织,也需要一定甚至漫长的过程,应采取强有力措施真正保证农民子女有学上和上学方便,减轻农村人上学的困难和痛苦,不应完全是市场运作过程甚至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和自生自灭的自然过程,更不能强制或变相强制取消学校,使美丽乡村因为没有学校而真的成为不适宜长期生存的地方。

如果说农村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结果、战略目标和措施,现代化的国家也还存在农村,或者城镇化的农村,或者田园牧歌式的乡村,那么,在乡村办好微型学校也就应该是国家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必然要求、重要战略目标和措施。农村城镇化必然使农村人口和学龄儿童逐渐减少,但既然农村还客观存在,国家还要建设新农村,就必须重视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乡村甚至乡镇学校也必然是微型学校。农村微型学校的经济效率不高,但具有崇高价值追求,办的是真正的以人民为中心、弘扬人文精神和重视处境不利人群的教育,是真正的发展和培养个性的教育。乡村微型学校的发展也为小班化教学提出要求和提供了条件,这既是压力,也是机遇,国家和社会各个方面都应把这个压力变成动力,抓住这个良好机遇,办好农村微型学校,积极实施小班化教学,为培养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而努力。

三、城市学校要尽快尽力满足不断扩大的优质教育需求和实施促进个性发展的小班化教学

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发展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求、结果和重要目标。乡村学校的现实问题是规模太小,如果为了追求经济效率,乡村微型学校的经济效率低就必然得不到重视。农村微型学校经费投入少、教育教学设施不好、师资质量低,教育教学质量也很难提高,个性化发展也不会很好。城市学校的现实问题是学校和班级规模太大,规模太大的学校和班级即便教育教学设施和教师队伍质量都高,也很难做到个性化教学和促进个性发展。解决城市学校和班级规模太大的问题就是多办、办好学校,促进个性发展的有效措施就是实施现代化要求的小班化教学。

我国教育部早在解放初的1952年颁布的《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小学暂行规程(草案)》《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就规定,幼儿园班级“每班都以二十人到二十五人为原则”“小学每班儿童名额:乡村以二十人至二十五人为原则,城镇以三十人至四十五人为原则”“中学以班为教学单位,每班学生人数,初中以五十人、高中以四十五人为原则”。1982年教育部颁发的《中等师范学校及城市一般中小学校舍规划面积定额(试行)》规定,完全中学的学校规模应为18至30个班,初级中学的学校规模应为18至24个班,中学每班学生名额近期为50人,远期为45人;小学的学校规模应为18至23个班,每班学生名额近期为45人,远期为40人。1996年颁布的《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26号:小学管理规程》里关于入学及学籍管理的规定是:小学采用班级授课制,除了不具备条件的可以采用复式外,班级的组织形式一般都应为单式。教学班级学生数额以不超过45人为宜。学校和班级规模都应有利于教育教学,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便于管理,提高办学效益。

关于班级规模,国外许多研究尽管有不同看法,但小班化教学已是客观条件具备的主观追求的大势所趋。1978年吉恩·格拉斯和玛丽·史密斯运用综合分析法,对自1900年到1978年间的77个关于班级规模的实验研究进行总结发现,60%的对比表明小班的学生成绩优于大班。但在30人以下的班级中小班的成绩优于大班更明显,有69%的对比说明约18人的小班比约28人的大班学生成绩更好;有高达98%的对比说明2人的小班学生成绩明显好于28人的大班,但人数在30或30以上的班,班级大小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就并不显著。格拉斯和史密斯还综合考察了60篇涉及172项小班和大班在学习动机、兴趣、自我意识、积极性、创造性和其他类似的情感因素之间关系的比较研究报告发现,其中占总数85%的147项研究肯定了小班教学的优越性。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史蒂文·博兰德对大学班级与学生动机的调查也证明,学生在小班中比在大班中表现出更高的动机水平,只有30%的大班学生的动机高于小班学生的平均分数。

研究说明小班化教学的优越性,不仅与研究确定的不同班级规模的大小及其比较有很大关系,也与教学方式有紧密联系,而且必须以教师积极应用有效教学方式,努力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为前提,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罗伯特·史拉温的研究认为,“班级规模对学生的成绩并无显著影响,除非将班级规模缩小到每班不多于三个学生”,但这种情况实属个别,在实际中很少见。把班级人数从27人减少到16人的确会给教学带来积极影响,但这不仅是班级规模小带来的积极影响,应该说主要是小规模班级为教学过程、环节的有效性提供了可能或必要条件。“真正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个别辅导”,但在大班中不仅有效的个别辅导不可能,就是有效的提问、练习等常规教学也很难实施。还有这不仅是减少了两三个、五六个学生,而是减少了十个以上。

格伦·罗宾逊按年级、学科、学生成绩和行为等特点、教学实践等因素,运用相关归类法对1950至1985年间100个有关班级规模研究的分析得出的结论同样想说明班级规模大小对学生学习成绩没有明显影响,但他并没有说明这个问题,反而说明了小班化教学的显著优越性。第一,小班,尤其是人数为22或22以下的班,对幼儿园和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数学和语文学习有最积极影响,但效果可能在一年后逐步消退;第二,小班教学在小学低年级对学生学习态度和行为有最积极影响;第三,小班教学对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积极影响;第四,班级规模在23人 至 30人之间对小学以上各年级的大多数学生在大多数学科并无显著影响;第五,小班教学随着年级升高对学生成绩的影响逐步减小。在他的五点结论中,第二第三点完全说明小班教学优于大班教学。第一点说,影响效果可能在一年后逐步消退,为什么? 第四第五点的原因是什么?除了在23人 至 30人之间的班级规模变化不明显,没有超过十人外,还和他解释的一样,与教师在小班教学中不能充分利用小班提供的有利条件,而是继续采用和在大班教学中一样的违背教育规律和教学一般要求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有密切关系,与追求“更为经济的教学策略”有密切关系。反过来说,如果在小班教学中,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小班提供的有利条件,积极应用有效教学方式,或能够自觉按照常规的教育教学要求教学,小班教学就有优越性。进一步推论,如果小班教学采用比大班教学更为不好的方法,那么,小班教学效果就会更差。然而,这样的研究和教学并不能说明班级规模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或小班教学没有优越性。

我国以前有关中小学班级规模的规定既有人口众多的原因,也有经济实力和能力的原因。现在在城乡,特别是在城市实施小班化教学既有很好发挥、发展学生的兴趣、能力、个性和培养创造精神和能力的需要,也有心理学、管理学等理论依据。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有个性的促进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首先要有先进教育理念和课程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但班级规模也是重要条件,班级规模太大,再好的理念和课程教学也难以实施。中小学的理化教学要做实验,做实验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明发现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必由之路。做实验既需要时间,也需要设备,还需要教师指导,班级人数过多做实验不仅不能充分保证时间、实验仪器设备不能充分满足,教师的指导时间也难以保证,就很难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文科也要做练习,特别是要写作文,学生写作文教师要认真批改和讲评,如果班级人数过多教师就很难做到对每个学生都认真。外语教学也要做很多练习和问答,但班级人数过多练习和问答时间就十分有限,教学也很难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很少做实验的理科教学和很少做练习、批改作业和讲评的文科教学不可能是高质量的教学,只能是一种知识型和应试型教学,很难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个性,也是对人力资源和国家教育投入的一种浪费。乡村教育条件差,但学校和班级规模较小,实施小班化教学比较容易。城市教育条件好,但班级规模普遍很大,实施小班化教学就要做很大努力。农村教育论文:加快做好乡村微型学校建设和城乡小班化教学

四、乡村建设微型学校和城乡实施小班化教学必须大力增加教育投入和培养大批优质教师

现代化首先是渴望改变、追求卓越的心态和目标的现代化,然后是发展道路、组织理念及其实施战略、策略的现代化,是社会注意力、精力、资金投入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在农村发展微型学校、在城乡实施小班化教学同样如此,首先是改变现实教育状态的强烈渴望,是对教育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理想目标的明确定位,然后是对教育适应和促进国家现代化目标和战略、教育自身发展道路、教育机构和活动组织理念及其实施战略、策略的合理性制度安排,是吸引社会组织和个人注意力、精力、资金投入关注教育发展的合理性制度安排。乡村建设微型学校和城乡实施小班化教学必须通过合理性制度安排大力增加教育投入和培养大批优质教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力迅速增强,尽管我国的教育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较低,但教育发展也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前十几年为了争取教育投入达到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许多人持续呼吁,最终实现目标。近几年大家似乎认为我国的教育投入比例已经与我国的综合国力相适应,也已满足了教育发展需要。但从乡村教育实施微型学校和城乡教育实施小班化教学角度,应该说还远远不够,还要继续增大比例。如果把目前城市学校60多名学生的班级变成30人左右的班级,经费投入就要增加一倍,教学设施建设和教师配备也要增加一倍。由于城乡学校和班级规模差别很大,城乡学校生师比差别也很大,乡村甚至乡镇学校生师比一般较小甚至很小,迫切需要大量全科教师。城市学校生师比一般较大甚至很大,实施小班化教学的专业教师尤为短缺。为了满足乡村微型学校对教师的需求和降低城乡学校的生师比都需要增加更多教师。再加上“二孩”政策,如果幼儿园和中小学都实施小班化教学,再过上几年、十几年我国就需要比现在多一倍多的教师。以前国家经济实力有限,在人口众多的大国实施小班化教学基本不可能。现在经济发展比以前增长了许多倍,可是由于对实施大班教学的危害和实施小班化的意义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也由于习惯性和追求眼前经济效益等原因,对实施小班化教学的经费投入、教学设施建设和教师配备都存在很大困难。但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家现代化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培养有个性和有创造精神及能力的人讲,大力增加教育投资是必须的。

教育投入达到占国内生产产值的5%甚至6%也是有国际先例的。印度国情与中国相似,都是发展中人口大国,几十年来,两国政府都将中小学普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21世纪以来,印度明显加大教育投资,并提出力争在今后几年将公共教育支出提高到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2003年教育投资达到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前几年已经实现占国内生产总值6%的目标。无论从建设好乡村微型学校和在城乡实施小班化教学的重要意义看,还是从我国经济增长和综合国力提供的条件说,国家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比例都是有必要和可行的。现在的关键问题是下决心问题,是能否抓住良好机遇,采取有效措施实施的问题。

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2018第十二期,原创: 郝文武

上一篇:基于单元学习的协同创新组织文化建设—以贵阳乐湾国际实验小学的实践探索为例 下一篇:教师论文:教师的主观体验及其专业成长
猜你喜欢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