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锦锐论文网-专业期刊发表、职称论文发表网站,咨询QQ:2604244082,电话:18810183632张编辑

论文发表

当前您在:主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教育研究论文-高职院教师职业认同及促进策略的
  
教育研究论文-高职院教师职业认同及促进策略的
分类:教育论文 热度:

  导读:教育研究论文:“高职院教师职业认同及促进策略的调查研究”通过对男女教师对职业认同度的调查得出:高职院教师职业认同既体现出我国教师的共性又反映出高职院教师的特性,教师对高职教育的内部认同与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外部评价可能存在现实冲突。以此警示高职院引起重视并妥善处理,以此来降低其对高职院教师职业认同的消极影响。教育研究论文-高职院教师职业认同及促进策略的调查研究

  高职院教师职业认同及促进策略的调查研究

  【摘要】高职院教师对职业认同各维度及总体的认同度较高,对职业行为的认同度最高,对职业声望的认同度最低。男教师对职业情感的认同度显著高于女教师,未婚教师对职业总体的认同度显著低于已婚教师,29岁及以下教师对职业行为的认同度显著低于30-39岁、40-49岁教师,初级职称教师对职业行为的认同度显著低于中级职称、副高职称教师,无明确择业动机教师对职业声望、职业总体的认同度显著低于内部择业动机教师,外部择业动机教师对职业行为的认同度显著低于内部择业动机教师。

  【关键词】高职院教师;职业认同;促进策略;t检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

  【中图分类号】G718.5;G5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近20年来,在《职业教育法》(1996年5月15日通过)、《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等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的引领下,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制造业发展和促进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受传统观念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高职教育仍然饱受偏见和歧视,高职院教师仍然缺少关注和重视。加之受到体制行政化、办学市场化、管理企业化、高职扩招等多种因素影响,不少高职院教师的职业认同充满矛盾。同时,很多高职院不断提高教师的招聘条件、任职资格、绩效指标等刚性要求,而过分忽视教师的精神需要、情感体验、利益诉求等人文关怀,教师在重压下滋生心理抵触、职业倦怠、离职倾向等消极反应,进一步加剧了职业认同危机。已有研究表明,职业认同对教师的职业定位、职业选择、职业适应和职业发展具有显著影响。但从总体上看,对高职院教师群体研究较少,对个性倾向性因素分析较少。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对高职院教师职业认同的总体特征和群体差异进行系统分析,重点讨论人口因素、职业因素、教育因素和择业动机对职业认同的影响。这为探析教师职业心理、评估教师组织行为、把握教师发展规律、完善教师管理措施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研究工具

  (一)教师职业认同量表(Professional Identity Scale, 简称PIS)。目前国内尚无高职院教师职业认同专门量表。本研究在文献回顾、半结构化教师访谈、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初步构建高职院教师职业认同的理论结构,通过问卷调查、项目分析(item analysis)、探索性因子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验证性因子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进行检验和修正,最终形成符合教育统计学要求的研究工具[1]。PIS包含职业声望、职业行为、职业情感、职业价值4种认同成分,共计16个项目;采用李克特(Likert)自评式5点量表记分,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成5级,所有项目正向记分;各维度的α信度系数为0.695-0.799、分半信度系数为0.659-0.778,总量表的α信度系数为0.849、分半信度系数为0.828;各维度之间呈中等偏低的相关(0.259-0.478),各维度与总分呈中等偏高的相关(0.638-0.805);以台湾学者蔡嫦娟(2004)[2]翻译修订的职业认同量表(Occupational Identity Scale, 简称OIS)为效标,总量表的效标关联效度为0.597;验证性因子分析拟合指数:c2/df=1.580,RMSEA=0.044,GFI=0.942,AGFI=0.917,NFI=0.906,IFI=0.963,TLI=0.953,CFI=0.963。由此可见,PIS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二)教师基本情况问卷。为分析人口因素(性别、婚姻状况、年龄)、职业因素(教龄、职称、岗位)、教育因素(学历、学位、学科)对高职院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本研究根据对上述9个因素的常用划分标准编制9条单选题。

  (三)教师择业动机问卷。德西和瑞恩(Deci, E. L., & Ryan, R. M., 2000)[3]的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根据自我决定程度不同,将动机视为从无明确动机、外部动机到内部动机的连续体。无明确动机指无目标意向、无自我控制的状态;外部动机受外界环境等制约,目标具有工具性,行为具有被动性;内部动机受内在兴趣等驱动,目标具有终极性,行为具有主动性。基于该理论,本研究将高职院教师择业动机划分为无明确动机、外部动机、内部动机3种类型,将教师择业的最主要原因设计为包括迫于无奈、熟人介绍、工作稳定、待遇较好、假期很多、喜欢所学专业、喜欢青年学生、热爱教育工作8个选项的单选题,选择第1、2选项的为无明确动机型,选择第3、4、5选项的为外部动机型,选择第6、7、8选项的为内部动机型。

  三、教育研究论文:“高职院教师职业认同及促进策略的调查研究”研究对象

  以分层随机抽样方式,从江苏省10所高职院选取869名教师作为样本,以学校为单位组织了10次集体施测。施测前编制了“施测程序和注意事项”,施测时使用统一的指导语。正式测量共发放问卷869份,回收问卷869份,回收率100%。回收问卷中无效问卷47份,有效问卷822份,有效率94.6%。有效问卷中,男教师348人、女教师474人,专任教师585人、非专任教师237人,理科教师492人、文科教师330人。

  四、结果分析教育研究论文-高职院教师职业认同及促进策略的调查研究结果分析

  (一)总体特征

  自编PIS量表采用李克特自评式5点量表计分,职业认同各维度及总分的理论均值都是3分。分别计算职业认同各维度及总分的平均分与标准差,对各维度及总分的平均分与理论均值进行单样本t检验(one-sample t test),对各维度的平均分之间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paired-samples t test)。结果表明,高职院教师职业认同各维度的平均分从高到低的顺序是:职业行为>职业价值>职业情感>职业声望;各维度及总分的平均分与理论均值差异极其显著(职业声望、职业行为、职业情感、职业价值、总分>理论均值,P<0.001);职业行为维度与其它维度的平均分之间差异极其显著(职业行为>职业声望、职业情感、职业价值,P<0.001),职业声望维度与其它维度的平均分之间差异极其显著(职业声望<职业行为、职业情感、职业价值,P<0.001)。由此可见,高职院教师对职业认同各维度及总体的认同度较高,相对而言,对职业行为的认同度最高,对职业声望的认同度最低。

  大多数国内研究表明,我国高校、中小学、幼儿园等教师群体的职业认同度总体较高,本研究结论基本一致。这可能与我国持续推进教育优先发展、切实提高教师社会地位、不断增加教师工资待遇等因素有关。高职院教师对职业行为、职业价值的认同度较高,这表明其对教师职业的岗位职责、行为规范、职业道德等有着深刻认识,对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自身特点、社会功能等有着积极评价。高职院教师对职业声望、职业情感的认同度较低,这可能与高职教育受到一定社会歧视、高职院校缺乏应有社会认可、高职院教师产生边缘化体验等因素有关。本研究结论与魏淑华(2008)[4]、周珂(2010)[5]、梁进龙(2012)[6]、刘世勇(2014)[7]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二)群体差异

  分别计算不同性别、不同婚姻状况、不同年龄、不同教龄、不同职称、不同岗位、不同学历、不同学位、不同学科、不同择业动机教师职业认同各维度及总分的平均分与标准差,对不同群体教师各维度及总分的平均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或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对存在显著差异的维度或总分的平均分进行事后多重比较(post hoc multiple comparisons),方差齐性时采用较为严格的Scheffé法,方差不齐时采用Dunnett's T3法。结果表明,不同高职院教师群体对职业认同各维度的认同度排序完全一致,不同教龄、不同岗位、不同学历、不同学位、不同学科教师职业认同各维度及总分的平均分无显著差异;男教师对职业情感的认同度显著高于女教师(t=2.810,P<0.01,男>女);未婚教师对职业总体的认同度显著低于已婚教师(t=-2.144,P<0.05,未婚<已婚);29岁及以下教师对职业行为的认同度显著低于30-39岁、40-49岁教师(F=5.853,P<0.001,29岁及以下<30-39岁、40-49岁);初级职称教师对职业行为的认同度显著低于中级职称、副高职称教师(F=4.247,P<0.01,初级职称<中级职称、副高职称);无明确择业动机教师对职业声望、职业总体的认同度显著低于内部择业动机教师(F=4.885,P<0.01,无动机<内部动机;F=3.672,P<0.05,无动机<内部动机),外部择业动机教师对职业行为的认同度显著低于内部择业动机教师(F=2.913,P<0.05,外部动机<内部动机)。同时,多元方差分析(MANOVA)表明,人口因素、职业因素、教育因素对高职院教师职业认同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由此可见,虽然不同高职院教师群体的职业认同具有一定的同质性和稳定性,但是对职业认同部分维度或总体的认同度存在显著差异。

  性别差异可能与男性和女性的工作价值取向有关。教师访谈显示,男教师往往更看重社会促进、职业发展、专业兴趣等终极性价值维度,而女教师往往更看重家庭维护、工作稳定、福利待遇等工具性价值维度。因此,男教师对职业情感的认同度显著高于女教师。本研究结论与汤国杰(2009)[8]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婚姻状况差异、年龄差异和职称差异基本一致,可能与个人生活体验和职业发展历程有关。未婚教师大多年龄较小、职称较低,已婚教师大多年龄较大、职称较高。教师访谈显示,与前者相比,后者的生活压力更大,家庭负担更重,更能体验到工作对生活和家庭的现实意义;后者的从教时间更长,教育成果更多,更能体验到事业成就感和社会认可度。因此,前者对职业总体及职业行为的认同度显著低于后者。本研究结论与魏淑华(2005, 2008)[9][10]、严玉梅(2008)[11]、周珂(2010)[12]、孙利(2011)[13]、梁进龙(2012)[14]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择业动机差异可能与工作内驱力有关。按照无明确择业动机、外部择业动机、内部择业动机的顺序,教师工作内驱力从消极状态发展为积极状态,从被动方向发展为主动方向,从较低强度发展为较高强度,从而推动教师提高工作投入,实现工作期望并获得认同体验。因此无明确择业动机、外部择业动机教师对职业总体及职业声望、职业行为的认同度显著低于内部择业动机教师。本研究结论与魏淑华(2005)[15]、秦奕(2008)[16]、赵飞(2011)[17]、李明金(2015)[18]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五、对策建议

  从总体上看,高职院教师职业认同既体现出我国教师的共性又反映出高职院教师的特性,教师对高职教育的内部认同与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外部评价可能存在现实冲突。这提示我们,需要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着力加大对高职教育政策扶持、财政投入、就业促进的工作力度,着力加打对高职教育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的舆论宣传,着力消除对高职教育相关院校、教师队伍、毕业生的各种曲解,以此来提高教师对职业声望、职业情感的认同度。

  人口因素、职业因素、教育因素和择业动机对高职院教师职业认同的部分维度或总体确有一定影响并导致显著差异,这为高职院针对不同教师群体特点制定职业认同促进措施提供了科学参考依据。例如,对于女教师,可能需要引导她们妥善处理职业发展与家庭生活的关系,鼓励她们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全身心投入;对于未婚教师、年轻教师、低职称教师,可能需要在培训进修、项目设立、经费支持等方面创新举措,引导他们在教师成长和教育实践中增强认同感和归宿感;在从教动机方面,可能需要坚持抓好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对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的认识,以此来提高内在认同感和工作责任心。

  教育研究论文:“高职院教师职业认同及促进策略的调查研究”从学校内部治理看,综合教师访谈结果,笔者认为,我国社会传统对教师责任义务提出过高要求,教师的奉献意识和牺牲精神被过分强调,而教师的诉求利益和情感体验被过分忽视;一些高职院行政化色彩依然浓厚,教师在资源配置上处于被动地位;一些高职院不顾学校教学科研活动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同,将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等企业管理模式照搬照用于学校管理工作,实际应用中弊端很多;随着多年扩招,一些高职院生师比严重超标,教师超负荷工作,疲于应付日常教学,职业倦怠感日益加深。上述不利因素均需要高职院引起重视并妥善处理,以此来降低其对高职院教师职业认同的消极影响。教育研究论文-高职院教师职业认同及促进策略的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解鹏.江苏省高职院教师职业认同及促进策略研究[R].南京: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立项课题研究报告,2016.

  [2]蔡嫦娟.幼教工作者职业角色感受、角度模糊及职业认同之探讨[A].朝阳科技大学人文暨社会学院九十二学年度学术研究与创作成果发表会论文集[C].台中:朝阳科技大学人文暨社会学院,2004:355-380.

  [3]Deci, E. L., & Ryan, R. M.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J]. Psychological Inquiry, 2000, 11(4): 227–268.

  [4][10]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5][12]周珂.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6][14]梁进龙.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特点及其与自尊、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7]刘世勇.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8]汤国杰.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9(2):475-477.

  [9][15]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专业发展[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1]严玉梅.高校教师职业认同、工作满意度与离职意向的关系研究——来自湖南省长沙市高校的调查[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3]孙利.教师的职业认同、教学效能感与工作倦怠的关系[J].教学与管理,2011(36):46-49.

  [16]秦奕.幼儿园教师职业认同结构要素与关键主题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7]赵飞,龚少英,郑程,卢斯梅,李薇娜.中学教师择业动机、职业认同和职业倦怠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119-122.

  [18]李明金,久米,郄海霞.中学教师择业动机、职业压力和职业认同的关系探赜——基于西藏地区的实证调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2):74-77.

  更多教育研究论文请立刻咨询:

  

  QQ:2604244082张老师

  电话:010-52898037

  手机:18810183632

  网址:www.lwbaodian.com/


上一篇:职业教育论文-高职院校“走下网络、走出宿舍、 下一篇:德育教育论文-“中国梦”视域下红色文化的德育
猜你喜欢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