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锦锐论文网-专业期刊发表、职称论文发表网站,咨询QQ:2604244082,电话:18810183632张编辑

论文发表

当前您在:主页 > 论文范文 > 经济论文 > 经济类论文:“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中国农村经济“新形态”研究
  
经济类论文:“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中国农村经济“新形态”研究
分类:经济论文 热度:

经济类论文:“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中国农村经济“新形态”研究

摘要:党的“十八大”中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概念,并将其作为一项执政理念纳入了“十三五”规划,体现出我国在经济建设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本篇经济类论文围绕“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当前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生态环境以及文化环境等诸多方面考虑,构建“美丽中国”的重点、难点集中在广大的农村区域,而通过对农村环境的一系列“美丽的”改造,不仅可以有效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转型、保障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同时也能够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实现中国农村经济内涵丰富性和形式创新性。经济类论文:“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中国农村经济“新形态”研究

关键词: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农村经济,生态文明,新形态,新常态

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考虑,在党的“十六大”五中全会中已经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美丽乡村”概念的出现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密切的关系,“十一五”期间我国开始实行“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包括取消农业税、种粮补贴在内的多项惠农措施,极大地刺激了农村经济市场的活跃性。农村环境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包括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两大方面,由于长期“城乡二元化”体制的分离状态,导致两方面的建设都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这无疑是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桎梏。“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的理念并将其纳入“十三五”规划,乡村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因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改善农村环境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相应的,在“美丽乡村”概念下所改良的农村经济必然形成一种“新形态”。

一、“美丽乡村”与农村经济“新形态”概述

1.1 “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

“美丽乡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要求,在没有融入“美丽中国”执政理念之前,主要用来规范新农村建设中的各项社会问题,在《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明确提出了五项要求,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很显然,在“美丽乡村”建设初期重点突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平衡性,其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两项是以实现农村经济收入水平提高为目的,促使农村人口从温饱迈入小康生活水平。相应的,“乡风文明、管理民主”重点反映在农村社会风貌的改良上,这也是“十一五”期间我国针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通过普及科学、民主、法制,改良落后、愚昧、迷信的农村社会。关于“村容整洁”的要求解读,笔者参考了“十七大”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意见,本质上说是从社会公共服务角度,缩小农村环境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差距。

“十八大”中我党提出“美丽中国”的社会建设理念,不仅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概括其中,并将其视为一个重点工作领域。“美丽中国”的理念并非是单纯地改革发展范围扩大,而是从更高的理论层面入手,提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改造的着力点;这其中,“生态文明”被置于突出地位,在“十三五”期间的工作中,需要不断地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和过程。

但毫无疑问的是,“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和前提,“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必须针对现有的农村社会环境进行重构,尤其是积极引导经济结构的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的美不仅仅表现在外观上,还要美在可持续性发展层面,也可以说这种“美”不是人为生产制造出来的,而是在农村经济改革过程中农村人口的必然需求。

迈入“十三五”之后,“美丽乡村”的概念得到了升华,不应该再简单地理解为“美丽的村庄”,根据党的十八大对“美丽中国”的相关描述,强调在经济发展中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再富起来的同时美起来;由此可见,美丽乡村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是并驾齐驱、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简单地说,无论是经济收入增加而破坏环境,或生态环境优美但人民依旧贫困,都不能够称之为“美丽乡村”;只有实现生态环境、经济建设、社会文化等层面的统一进步,才能称之为是中国“美丽乡村”。

很显然,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生态文明”,泛指人类在与自然生态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所创造出的物质、精神价值综合,而这一观点的提出,恰恰是针对我国长期以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利益而言的。经济类论文:“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中国农村经济“新形态”研究

1.2 农村经济“新形态”的内涵

广义的“经济形态”指的是经济的社会形态,研究中将经济视为一个社会整体,例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经济形态”研究为“商品经济形态社会”。那么基于我国农村经济范畴来说,其形态进化的过程与宏观经济存在密切联系。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国家,千百年来孕育了深厚的农耕文化,特别是在农村经济领域存在较强的独立性和封闭性。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快速恢复国内经济秩序、提高国民经济收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向工业领域倾斜,造成长期缺乏对农业生产及农村市场的扶持;事实上,在2006年取消农业税之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一直处于彷徨的探索阶段,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力量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城乡二元化”以及户籍制度的弊端逐渐凸显,从农民工进城到当前的区域经济发展为重心,农村经济从依附实现了独立,尤其在“十一五”期间针对农村市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产品市场价值的提升,农村经济逐渐活跃,并呈现出全新的形态;“十二五”至今,市场经济体系进一步丰富,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网络经济”瓦解了传统农村经济渠道,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镇人口总量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新的农村经济形态再次萌生。

根据本文的研究范畴分析,笔者按照农村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经济形态的划分(1949-2015),大致存在三种类型。经济类论文:“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中国农村经济“新形态”研究

第一,劳动力经济形态。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种全会之前,我国主要是劳动力经济形态。这一时期国家基础薄弱,农业人口多、产值低,主要以传统的农业生产形势创造经济利润,农业税是农村经济形态中的主要因素;以公粮为例,数据显示,1949-2000年间,中国农民缴纳的粮食作物超过7000亿公斤,是社会各项事业建设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很显然,由于经济体制、市场条件和生产环境等限制,劳动力在这一经济形态中发挥的作用最大。

第二,产品经济形态。改革开放到“十一五”期间(2006),需要区分的是,此处的“产品”是相对农村经济而言的,与《资本论》中关于产品经济形态(共产主义社会)不属于同一范畴。这一时期农村市场开始活跃,与市场经济的对接逐步深入,同时在现代化农业背景下,粮食作物产量提高,农业税压力减小,市场进一步开放,个体经营比例增加,劳动力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开始减小,并逐步开始向城市经济体系蔓延,如改革开放初期的“打工妹”、近年来的“农民工”等;人力资源的流动,直接导致了物流的加速,社会物资匮乏的现象开始逐步得到解决,因此这一时期农村经济中体现经济价值的主要是产品。

第三,资源经济形态。从2010年至今,我国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催生了一种全新的经济形式呈现独立,即“互联网经济”,它泛指通过互联网产生的各种经济活动综合。互联网技术的强大渗透能力,已经成为当前各行业、各领域不可或缺的应用。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的发展规划,“互联网+农业”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项目。事实上,在互联网经济影响下,农村市场“触网”的时间可以追溯到电子商务初期阶段,产品交易在互联网技术的作用下不断扩大范围,传统市场的吸引力开始减退。基于更广阔的市场需求,原本被闲置的大量农村市场资源开始升值,如特色农业、土地资源等。经济类论文:“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中国农村经济“新形态”研究

二、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的现阶段农村经济“新形态”干预

农村经济“新常态”是一个相对性变量,“新”必然有“旧”预知对应。事实上,经济形态本身就是不断变化的,从我国宏观经济角度来说,某一个时期特定的环境、政策、局势等因素影响,必然形成经济形态的突出特征。这种特征会在一段时期内相对稳定,但必然会随着新的干预手段出现而彻底改变;“新”代替“旧”是一种进步,而现阶段的“新”必然也会变成“旧”。在限定“美丽乡村”这一背景下展开研究,农村经济新形态指一个较为稳定的特征出现时期,即资源经济形态。

从理论上分析,“美丽乡村”的系统性体现在生活、生产、生态三个方面,在建设活动中任何一个方面的缺陷,都不足以支撑“美丽乡村”的整体架构,并进一步导致到农村市场经济的形态发展方向偏离。例如,单纯地重视生态环境美化,集中资金和社会力量改造农村生活环境,但却忽略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长期维持较低状态。这样即便实现了“美丽乡村”的外部建设,也会由于经济水平的不适应性,而无法实现真正的“生态文明”效果,一段时期以后,片面的建设成果就会消失。总体而言,“美丽乡村”建设中,必须把握好经济形态的适应性,尊重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并利用合理手段展开干预。

本篇经济类论文指出:结合现状来说,我国广大农村市场直接向社会提供丰富资源,是市场经济主体的主要补充,通过对资源经济形态的有效干预,可以促使“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更加突出。经济类论文:“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中国农村经济“新形态”研究

2.1 生活干预

构建美丽乡村需要政府各级部门、社会机构、农村经济主体等共同参与,农村人口是主要的动因,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受益者。前期的政府财政主要用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包括水电、交通、饮水工程、文化广场等,此外还包括一些市场体系制度方面的引导,帮助农村市场构建完善的政策体制,在一些偏远落后地区,生活干预对象主要为基础生存条件改善,如危房改造、基础医疗、扶危救困等,这些是农村经济“新常态”实现步伐一致性的具体工作。

在实践的过程中,农村经济新形态的生活干预暴露出一个很大的问题,即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一些经济条件较好、基础设施完善的乡村区域对“美丽乡村”的公益性抱有不满,原因是政府提出的大量建设项目又往往缺乏资金,经济个体投入收益较小,反而增加了自身的经济负担。而对于一些经济条件差、发展缓慢的地区,一方面希望通过美丽乡村项目建设来改善投资环境、生产环境,另一方面则受到村级管理层的抵触,因债务问题引起纷争。

农村经济环境中的组织结构松散是一个典型问题,小农意识影响下人们习惯性的“自扫门前雪”,对公共事业的建设缺乏收益信心,这就导致现阶段农村经济“新形态”优势表现的个别性以及劣势表现的普遍性,与我国当前整体的农村经济走势不符。

2.2 生产干预

资源经济形态的形成基础是农业生产的成熟性,包括农业现代化、管理现代化、加工现代化、营销网络化等,改变传统的农作物经营模式,提高其市场附加值,进而实现农民增收的目的。但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相当一部分资源被政府管理或接收,直接影响到了资源经济形态所具备的优势。例如,土地资源,“美丽乡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建设内容,如景观、广场、绿地、文化中心等,土地资源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在建设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短期利益的干扰,包括土地商品化、无偿强行占有等,再农民无法享有到“美丽乡村”所带来的经济优势之前,自身的权益也无法保障,因此造成较大的矛盾。

又例如,在农村道路交通方面的建设,农业生产中利用的现代化机械设备越来越多,道路损坏程度也不断扩大,作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项目,同时也是经济新形态的构成因子,进一步拉近了两者之间的联系。

2.3 生态干预

构建“美丽乡村”的核心内容是生态文明,根据“十八大”的相关总结,生态文明是贯穿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建设的系统性内容;同时,“生态文明”这一概念本身就具有进步性,它把人类从工业文明以来造成的社会发展偏离进行了纠正,让人们认识到生态是影响人类社会文明的基石。

狭义地说,生态干预是经济发展中最明显的部分,也是经济形态最突出的表现。与过去的任何一个时期相比,当前的农村生态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环境基本实现了水电供应,人们独立于自然生态环境的界限更明显。同时,从农业生产角度来说,也都在有意或无意地进行生态干预,包括化肥、农药等大量应用,畜牧业养殖所形成的污水、粪便排放,农作物秸秆燃烧所产生的烟气等,这些行为都是当前农村经济“新形态”的具体表现。

以雾霾引发的罪魁祸首之一——秸秆焚烧为例,一方面对“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景观影响很大,高温浓烟对大气、土壤都会造成破坏,另一方面,反映了当前资源经济形态下的因素价值转变。在传统农业生产中,秸秆是重要的价值物资,可以用来作为农村牲畜饲料、肥料、取暖材料甚至建筑材料,而在农村经济形态进入当前时期,经济价值衡量的标准发生了变化,导致资源处理的方式产生差异,而这对生态干预的影响是很大的。经济类论文:“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中国农村经济“新形态”研究

四、农村经济“新形态”研究对中国经济的作用

4.1 优化农村市场经济结构

“美丽乡村”的基础任务是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活质量,更好地将生态文明与经济效益联系在一起。

首先,加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经济体制。农村经济长期存在的组织结构松散、竞争力不强弊端,与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较大的联系。通过对城市基础设施功能性的对比不难看出,社会行动意识依赖于社会构建形态。通过“美丽乡村”的理念改变乡村自然环境,实现整体规划,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寻求更多的利益增长点。

其次,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丰富经济收入渠道。充分了解农村经济“新形态”便于制定针对性更强的发展策略,对“美丽乡村”建设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有机采摘及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扩展了农村旅游市场的开拓,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也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4.2 维持国民经济增长动力

“工业反哺农业”的实施从侧面上反应出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瓶颈期,造成国民经济发展整体上存在不合理的情况。

但不可否认通过工业经济的发展,我国迅速摆脱了贫困的事实,同时,另一个全新的问题也摆在全社会面前,即国民经济呈现的增长动力不足问题。“十二五”期间的2012、2013、2014三年中,我国上半年GDP增速维持在7.5%左右,而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GDP增速平均值为10%;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国民经济收入标准,再2012年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了6100美元,这一标准已经排入了世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队列,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很有可能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之后,呈现出社会财富容量较大,货币流动性差的特点,如果不能够寻求到新的经济发展方向和改良方式,经济资源就会陷入死局,导致经济发展停滞甚至倒退,因此被称为是“中等收入陷阱”;结合我国当前的形式来说,亟待一种长期投入、长期收益的国民经济发展方向,“美丽乡村”建设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也是基于当前农村经济“新形态”发展的重要方式。经济类论文:“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中国农村经济“新形态”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冰.论金融支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D].福建农林大学,2013.

[2]叶红,姜卫兵,魏家星.浅析旅游经济开发视角下南京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与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2015,02:126-129.

[3]中国人民银行玉树州中心支行课题组,孙向前.金融支持与美丽乡村建设——以青海省为例[J].青海金融,2015,05:18-21.

[4]尤海涛.基于城乡统筹视角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青岛大学,2015.

[5]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1:1-6.

[6]黄海峰,李铭.中国农村经济转型的金融支持研究[J].农村经济,2014,04:73-77.

[7]陈秋红,于法稳.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与实践进展综述[J].学习与实践,2014,06:107-116.

[8]何丽芳.基于旅游发展导向的“美丽乡村”建设探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4,03:59-60.

[9]乌恩,蔡运龙,金波.试论乡村旅游的目标、特色及产品[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03:78-82.

[10]李国强.农村金融如何适应旅游城市经济发展需要[J].广西农村金融研究,1986,04:16-19.

[11]尹正江,李颜.文明生态村建设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研究[J].价值工程,2009,02:8-10.

[12]林琳.新农村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思路研究——以济南市历城区为例[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2,01:24-26.

[13]冉光和,温涛,李敬.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约束效应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07:27-37.

[14]牛剑平,杨春利,白永平.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J].经济地理,2010,03:479-483.

[15]许晓蕊.关于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分析与思考[J].特区经济,2011,02:169-170.经济类论文:“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中国农村经济“新形态”研究

更多经济论文发表立刻咨询锦锐论文网:

QQ:2604244082@qq.com

手机:18810183632

网址:www.lwbaodian.com

上一篇:国际贸易论文-基于产业链视角探析国际贸易摩擦,提出我国应对之策 下一篇:农业经济管理论文:农业食品安全危机对受牵连企业品牌形象的影响—基于品牌信任的调节作用
猜你喜欢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