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锦锐论文网-专业期刊发表、职称论文发表网站,咨询QQ:2604244082,电话:18810183632张编辑

论文发表

当前您在:主页 > 论文范文 > 政治论文 > 德育论文范文:让课堂细节焕发道德力量
  
德育论文范文:让课堂细节焕发道德力量
分类:政治论文 热度:

德育论文范文:让课堂细节焕发道德力量
 

编者按:本篇德育论文范文从逻辑层面、现实层面及可行层面3个方面细致深入的讲解个体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与生动有效的德育内容的陶冶、塑造下,自身道德自觉性的提升是必然的。继而得出应遵循实践性原则检验课堂细节对于个体道德行为践行力的提升幅度的结论。

德育论文范文:让课堂细节焕发道德力量

十九大以来,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成人”与“成才”的有机统一,我国教育着力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方式形成育人合力。其中,课堂是育人方式的最基本载体和实施场域。常规教学活动和课堂细节是课堂的双重支点,具有重要的教育性,两者不可偏废。然而,课堂细节的“不自知”状态,导致现实的教育片面强调课堂的常规教学活动,忽视了课堂细节的育人价值。如此,课堂本身的育人性便是有缺陷的、不完整的,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的健全成长。因为片面的教育难以支撑健全人格的培育。所谓课堂细节是指发生在课堂场域中的一些微小事件、事项、环节或情节,主要分为“显性的课堂细节和隐性的课堂细节,前者包括班级文化、教师穿戴等显而易见的方面,后者包括教师的身态语言、话语习惯、课堂管理方式及情感表达等易被忽视的方面”,具有较强的情景性、隐蔽性、具身性和突发性。课堂细节道德力量的发挥亦体现在准则法度、礼节和气节、节操等微小事件、事项之中,常于悄无声息处引领学生的健全成长。故而,应打破课堂细节的“不自知”状态,焕发道德生机。
 

一、逻辑层面:课堂细节的道德意蕴

“课堂不仅具有物理学的空间意义,更具有教育学的伦理价值。它通过点滴细节彰显其丰富的道德价值,并折射出道德光芒,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师生的道德发展。”这表明,课堂中微末到可以忽略不计的课堂细节具有强大的道德力量,往往于无形中改变许多事情的走向,蕴含着导人向善的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说文解字》亦言:“德者,得也,外得于人,内得于己。”故而,作为一项道德事业的课堂细节,不仅能够促进个体与自我、他者、群体之间的良善互动,还能够引领不同群体携手打造和谐道德生态,实现内德于己、外德于人。
 

(一)课堂细节激活个体的内在德善

人有植根于内心的善念,这些善念需以恰当的方式加以激活,由内隐转化为外显。所谓内心的善念即个体的内在德善,是指人之“不忍人之心”,如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等。而“不忍人之心”只是一种潜在道德力量,德育功效的发挥需要某种外在力量的唤醒与激发,课堂细节承载着这一使命。因为相比于直接的道德“告诉”和“灌输”,课堂细节则以体认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彰显了它的“无痕”。无痕是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所谓体认即体验性认知。不仅能够满足不同个体“对意义世界的不同的价值体认”,而且能够引发外在于己的价值精神与自身内在德善形成某种道德共鸣,以此为个体内在德善的激活提供契机。例如,上下课时师生郑重的礼仪问候和行礼问别,课堂教学中师生、同侪间的互动交往等都蕴含着育人的契机。所以,课堂细节承载着激活个体内在德善的使命。那么,课堂细节又应如何实现这一使命?简言之,其取决于课堂细节的道德特性,即道德教育性、潜移默化性和与时俱进性。立足时代背景,课堂细节将契合国家、民族、个体发展需要的显性的道德理念以一种较为隐性、柔和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使其呈现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以此促进学生道德品性的发展。有学者指出,小小的课堂座位关乎教学成效、教育公平、互动交往与幸福体验,蕴含巨大的育人力。亦有学者认为,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错误”的出现不可避免,教师是否真正“谅解”学生的“错误”并科学对待之,是实现高效教学、个体心理健康与道德成长的有效“催化剂”。总之,课堂细节道德力量的发挥虽少了几分轰轰烈烈,却多了几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熏陶与教化,以此激活自我的内在德善。
 

(二)课堂细节深化个体的他性道德

人“只有通过社会及其中不断进行的互动过程才能产生和存在……一旦脱离了社会,那么个体便也失去了发展的可能性。”这表明“为他性”为人伦关系所必然蕴含,是个体发展的可能性,人一旦失去他性道德,便也丧失了发展的根基。所谓他性道德是道德处理个体与他者、群体两种关系的一致与和谐的表征,必然处于人伦关系之中,如互帮互助、平等待人、关怀尊重他人等。然而,“为他性”并不必然会随着个体社会化程度的加深而得到深化,因此需要外在的引领,课堂细节承载这一使命。因为相较于强制性规约,课堂细节偏重在生活中、在人伦关系中引领学生他性道德的发展,彰显了个体的道德能动性,发展了学生的道德自觉。“道德自觉是个体应追寻的道德境界。”一方面,课堂细节在襄助个体构建科学道德体系的过程中,深化他性道德。例如:“读书在于造就完全的人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名言警句标牌传递着教师为人治学、教书育人之道,学生求学做人、养心育意之法;教师对于教室后门的开放式管理,渗透着信任与尊重。另一方面,课堂细节以个体道德习惯的涵养,促动他性道德的深化。道德习惯是个体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性方式,这是一种源于生活而深入骨髓的教化。教育者要充分挖掘“所有蕴含德育价值的课堂细节”的道德力量,让良好道德习惯成为个体的一种本能,成为学生每天与人交往的习惯方式。首先,将抽象化的道德理念具体化、行为化。其次,发挥课堂细节的规约力,促动人伦交往的合理化。因为中小学生处于道德建构期,若失去外在的规范化约束,个体极易“沉溺”不良道德习惯,不利于“为他性”的发展。例如,将尊重、信任、理解、批评等细化为“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日常的问候与答谢用语,细化为一个饱含爱意的批评的眼神、一个点赞的手势、嘉许的微笑等,不仅能够事半功倍,而且有益于个体收获为他人着想的满足感与幸福感,受益终生。总之,课堂细节以科学道德体系的构建为基石,以道德习惯的养成为契机,以一种更为柔和的作用力引领个体他性道德的深化发展。
 

(三)课堂细节催生个体的群际品性

群际品性的核心内容落脚于“共同体”的培育,构建一个“爱的共同体”。一方面为群体间互动营造了良好的道德生态,另一方面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可能性。所谓个体的群际品性是个体在对本群体负责的同时,亦能够对他群体进行负责,以此推动群体之间形成道德共生的个人品性,如同情、牺牲、忠诚等。就学生而言,自身群际品性提升的关键之域是班集体间的交际,那么,课堂细节便是催生个体群际品性、营造良好道德生态的核心所在。因为课堂细节作为科学价值导向与价值理念的主要聚集地,是一种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以此为个体群际品性的发展提供生长土壤与不竭动力。例如:和谐融洽课堂气氛的营造,不只是为提升个体与他者、群体关系的认知,更是为学生呈现一种普遍共识,即共同体本身蕴含着平等、尊重、和谐、自由;教室卫生的打扫,不仅是为本群体干净、整洁,而且指向勤劳、环保、责任的培养。那么,课堂细节如何催生个体的群际品性?简言之,情景性与具身性的耦合。根据课堂场域中切实发生的生活性事件,创设一些情境性活动,让个体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去发现、去体悟、去成长。一般而言,若一个班集体的成员言行温文尔雅、举止大方得体、文明礼貌,必然会得到其他群体强烈的交往意愿。同时,亦可在这种群际成员的交往过程中进一步提升本群体成员的整体道德素养与个体群际品性。例如,一句简单的“对不起”“谢谢”,会给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人会说某某班级的学生的素养如何等。同时,他人的良好反馈亦会给自身、本群体和本群体中的其他成员带来更大鼓舞,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总之,要充分发挥课堂细节的育人力量,从小处着手,从细节着手,引领个体推己及人,最终实现个体的群际品性的发展。
德育论文范文:让课堂细节焕发道德力量

二、现实层面:课堂细节道德力量的日益消逝

本篇德育论文范文认为:蕴藏于课堂细节中的道德力量是其灵魂所在,是实现课堂细节所欲追寻的道德理想的本源动力。然而,由于课堂细节中“人”的剥离、“爱”的沦落和“行”的缺失,导致其道德力量日益消逝。试问,以这种日益丧失道德力量的课堂细节为教育媒介对德育主体实施“徒有虚名”的道德教育又有何针对性与实效性?
 

(一)“无人”的课堂细节,导致道德力量失去落点
 

个人主义、知识主义的侵蚀,导致课堂被窄化为获取知识的场所,“竞争性工作伦理准则”大行其道,人们不再热衷于完整人格的培育。课堂所有的安排包括细节都沦落为知识的“奴隶”,逐渐丧失了原本的聚焦人的本质、注重个体品性发展的根本内核。质言之,课堂细节剥离了“人”,导致课堂细节的道德教育性失去了落点。

一方面,课堂细节重知识教化轻心灵发展。课堂中有两个黑板:教室前方的属于教师,供其教书育人;教室后方的则属于学生,是学生心灵的栖息地与表达自我的田园。然而,实际上,黑板报常为教师把控、利用,并美其名曰知识拓展区。教师的越俎代庖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利和话语空间。如此做法,忽视了学生的心灵发展,容易导致课堂细节只见教师、知识而不见学生。
 

另一方面,课堂细节重外在规约力轻育人引导力。课堂细节的设计者和实施者为图方便、省力,惯常以普遍化的规训方式取代丰富多彩的道德活动,对不同个体施加道德影响。长此以往,人的独特性必然逐渐为统一化所掩盖。因为规约力仅是“孕育学生的善良之心和理性判断能力”的外在保障,人的多元个性的协调发展才是课堂细节道德力量的核心指向。例如,关于迟到这一细微问题,大多教师常使用“站出去”“站着上课”等强制性的惩戒方式,这是一种目中无人的育人文化,不仅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内心感受以及是否认同,而且极易使学生形成“唯上是从”的价值观。总之,要切实防止“人”的不在场,以此为焕发课堂细节的道德力量提供落点。
 

(二)“无爱”的课堂细节,导致道德力量丧失依托

“爱”是教育的前提基础与必要条件。“无爱”,便无教育。然而,由于受到工业时代育人思维和教育思路的惯性影响,学生沦落为仅需不断装填“知识”“技能”的容器。人的现实性的丧失,教育与道德在价值根基上的割裂,导致教育之爱日益为人所忽视甚至被冷落。试问,“无爱”的课堂细节,又怎能焕发充满“爱”的育人光芒?
 

首先,教师对“爱”的理解出现误差,导致“爱”沦落为一种教育工具。“爱”是教师在学生面前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其中,和蔼可亲、严格要求、严厉批评甚至必要时的愤怒等均属于“爱”的范畴。爱有时能够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但这只是一种“意外”的结果,而不是我们主观刻意的追求。然而,一些教师常期望能够通过“爱的瞬间”达到某种教育效果,进而推动学生的成长,这便导致了“爱”的变味。因为,教育的爱是完全无功利、无目的的。
 

其次,课堂细节的道德力量失去“爱”的支撑。“爱”贯穿于教育的始终,一切道德力量的传递都无法离开“爱”的沁润。如若学生被异化为冷冰冰、缺乏感情的知识和技能的容器,将导致教师对于“爱”的忽视。例如,当学生在讲台上做题却又迟迟做不出时,教师常态的处理方式是“下去吧”这一极度简单而又毫无感情的话语。此时,“教育”不仅未能激发学生的关怀、尊重、羞愧等道德情感,反而会适得其反,无形中助长“不正之风”,即当一个人没有能力时,便不会受到他者的关怀与尊重。因此,教师要科学理解“爱”、对待“爱”、运用“爱”,以此焕发课堂细节的育人情怀。
 

(三)“无行”的课堂细节,导致道德力量浮于表层

由于知识本位、分数至上等不良观念的影响,导致“无行”课堂细节的出现。即教师重视课堂细节在提升学生认知层面的作用,淡化或忽视了课堂细节的育人功效和道德践行,致使课堂细节德育效能处于浅层化状态。
 

首先,课堂细节育人内容尚处于浅层阶段,有待深入挖掘。课堂细节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必然蕴含真、善、美三重价值取向。然而,课堂细节在发挥育人职能的过程中,常注重“真”的阶段,而忽视了其他更高层次。就以个别学生嘲笑与轻蔑残障学生为例,教师常仅告知学生嘲笑弱势学生是不对的,停留于认知层面,而没有让学生感悟到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具有无限生命魅力的独特个体,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世界,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我们应以“善”的眼睛去对待弱势群体,去发现残障学生的“美”好之处。
 

其次,课堂细节育人内容与形式的割裂。育人内容偏重德育理念的认知、理解和认同,而育人形式背离了育人内容的本质与核心,即育人形式未能有效践行德育精神,两者各自独立、毫无关联,尚未统合于一种系统结构之中,在目标指向上出现断裂。例如,当班级人数为奇数时,如何安排座位,大部分教师遇到这种情况,都倾向于将单一的座位作为一种惩罚工具,即班级中哪个孩子最“淘气”或表现不佳,就安排谁去坐该座位,这是一种忽视平等、尊重等德育理念的处理课堂细节的方式。如此,美好的教育必然会在这样一个个异化的“跬步”中无法自拔,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要引领教师充分挖掘课堂细节的道德力量,促进个体的健全成长。

德育论文范文:让课堂细节焕发道德力量

三、可行层面:焕发课堂细节道德力量的路径分析
 

课堂细节道德教育力的焕发包含两层意蕴:一者,打破课堂细节的“不自知”状态,激活教化功效;二者,引起教师之于课堂细节育人力的关注。其中,经验性是唤醒课堂细节道德力量的基石。体验是经验的一种跃升状态,指向个体的生命、情感和人格,是引领教师充分发挥课堂细节培养人、发展人以及给人以幸福的育人情怀的关键所在。实践性则致力于检验经验性和体验性的道德成效,是课堂细节精神意蕴的实践基础。
 

(一)立足经验性唤醒课堂细节的道德力量

课堂细节作为“我们”生活事件的一环,本质上是一种伦理叙事性存在,是一种生活性存在。就此意义而言,课堂细节是一种经验性存在。经验即经历与体会,是个体在生活事件中或做或见或听或想的感受和反应,主要包含自在经验和自觉经验。其中,自在经验具有不可感知性、自在流淌性与潜移默化性,即“验”不一定伴随“经”的发生而外显并为人所清晰感知。自觉经验则随着生活事件的发生而逐渐外显,是能够为人所感知与反应的心理状态的唤醒物,是自在经验得以唤醒的高级形态。因此,将潜移默化和为人感知有机统一的经验,有助于课堂细节打破“不自知”状态,进而使自身道德力量的唤醒成为可能。
 

一方面,截取关键性事件唤醒课堂细节的道德教育性。关键性事件是课堂细节由隐性状态走向显性状态的有利契机。首先,时刻存于个体身边的关键性事件打破了生活事件“流水账”式的呈现状态,由于其决定着教师和学生某一阶段的发展方向,故易为师生所发现并利用。其次,关键性事件能够引领课堂细节由自在经验式存在走向一种“可视化经验”状态。即一种有始有末的、能够通过言语或其他表达方式呈现的可视、可感的“模式化”经验,进而为个体现今与未来的道德成长提供路径参照,如个体的生涯发展规划、德性发展等。
 

另一方面,依托融洽课堂气氛焕发课堂细节的道德生机。课堂气氛是对课堂中“众多因素的一种微妙而又被动的反应。”作为一种经验性存在的课堂气氛,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动机、学习行为等方面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能够影响到人生中处事与对人的态度和方式、整体的情绪状态、情感体验(满足与否)、意志行为等。因此,融洽的课堂氛围是师生、同侪共同努力营造出来的一种能够使个体自由探索、学习的宽松环境,为课堂细节道德生机的焕发提供了外部发展平台。例如,良好课堂气氛蕴含着民主、平等、和谐、友善、尊重、自由、独立等道德价值。总之,应以经验性为基石,呼唤有温度的课堂细节。
 

(二)依托体验性激活课堂细节的道德力量
 

之所以依托体验性激活课堂细节的道德力量,主要归因于两点。首先,育人目标的一致性。体验作为经验的一种跃升状态,是个体在亲身“做”的过程中,引领间接走向直接、自在走向自为,直指生命、情感和人格。课堂细节作为一种育人性存在,指向的是个体道德素养的发展。这便决定了课堂细节必然要走进个体的心灵世界,引领学生走向追寻意义的征程。其次,育人方式方法的一致性。体验抑或课堂细节,均注重“无痕”的教育方式、“做”的教育方法,主张在潜移默化中促动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因此,依托体验性激活课堂细节的育人力量是可能的。
 

一方面,课堂细节要坚持体验“表达”。表达指向的是呈现,即自我体验的再现与再体验他者的体验。课堂细节要引领学生注重领会自身体验、他者体验、社会体验与人类体验间的同一性和对立性。课堂细节还要坚守主动、积极的原则,切实防止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他者、社会与人类体验及其蕴含的道德能量。
 

另一方面,课堂细节要立足“亲身做”的场域。“亲身做”是激活课堂细节道德力量、转化课堂细节教育成果的第一法则。当然,“做”只是一种更为广泛意义上的获取某种体验的方式,并不具备唯一性。“做”之前,要创设包含某一种或某一类体验的、具有明确目标指向的情景化活动。“做”之中要注重人际交流。在人际体验的相互交流中去进行,充分发挥“表达”在这一阶段的育人功效。“做”之后要注重引导个体反思“验”本身,促动个体意义与情感的更好获取。因为,“验”是根本。故而,要在“表达”与“亲身做”的相辅相成中充分发挥“体验性”的枢纽作用,激活课堂细节的道德力量。
 

(三)遵循实践性检验课堂细节的道德力量

“实践性”既是课堂细节精神意蕴的实践基础,又致力于在生活事件中检验课堂细节对于个体道德行为践行力的提升幅度。因为,任何道德观念的培育,最终都要落到个体的具体行为中,否则便会沦为一种“无用之物”。同时,唯有被实践活动检验过的道德体系,才会深入人心并能够得以进一步优化。
 

一方面,创设检验课堂细节道德力量的实践情景。课堂细节的德育成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是否有科学、合理、多姿的道德实践情景为其提供践行场域。因此,道德实践情景的创设是检验课堂细节德育功效的前提性条件。其中,道德实践情景主要包含两种:一是人为设置的道德两难冲突困境;二是挖掘课堂生活中真实的道德两难困境。通过对冲突性的交往和生活情景的创设与挖掘,以此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真实世界中更为复杂的社会交往情景。
 

另一方面,强化个体的道德践行。就实施过程而言,课堂细节指向个体道德自觉性的提升,即从低级到高级、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与提升。个体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与生动有效的德育内容的陶冶、塑造下,自身道德自觉性的提升是必然的。然而,外部力量的刺激与推动毕竟极为有限,所取得的教育成效也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转变。因此,应在践行中检验个体道德自觉性的发展水平。就实施成效而言,课堂细节指向个体道德行为的发生,即教师是否关注并切实挖掘、运用课堂细节的教育性?本篇德育论文范文观点:学生是否学会了如何有效合理地实施道德行为?这种道德行为是否已经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总之,应遵循实践性原则检验课堂细节对于个体道德行为践行力的提升幅度。

德育论文范文:让课堂细节焕发道德力量

原创:宋晔 刘清东;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2020年第一期,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作分享交流用。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的论文:以人为原则视阈内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下一篇:没有了
猜你喜欢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