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锦锐论文网-专业期刊发表、职称论文发表网站,咨询QQ:2604244082,电话:18810183632张编辑

论文发表

当前您在:主页 > 论文范文 > 经济论文 > 会计专业导论论文:嵌入公平与财务理论创新
  
会计专业导论论文:嵌入公平与财务理论创新
分类:经济论文 热度:

会计专业导论论文:嵌入公平与财务理论创新

【摘要】企业在进行财务决策时可能会考虑财务经济学假设之外的因素。本篇会计专业导论论文探讨将公平因素嵌入到企业财务的理论背景、政策背景和实践背景,并介绍财务公平理论研究的系列研究成果,进而总结出该理论的未来研究方向,如:国企高管限薪后财务后果及政策调整研究、高管薪酬方面的细分研究、无实际控制人的上市公司劳资财务分配公平性研究等。会计专业导论论文:嵌入公平与财务理论创新

【关键词】财务公平理论;财务分配;拉克尔系数;公平;效率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

(一)理论背景

学术界普遍认为财务与效率有缘,而与公平无关。学者们对财务目标提出“利润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等,对资本结构提出“资本成本最小化”和“每股净利最大化”,对投资决策提出“净现值最大化”,等等。这些表述背后所蕴含的逻辑是:企业追求的是效率,员工工资、利息、税负都是扣除项,越少越好。这种情况究竟是理论演绎之缺陷,还是现实经济生活的写照?笔者认为,传统的公司财务学根植于经济学,有各种脱离现实的假设(如企业同质性、股东同质性、信息对称性、理性经济人等),可以称之为财务经济学。与此对应的是现实财务学或财务管理学,其以研究无假设条件下的财务问题为己任,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以企业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公平分配为研究主题的财务,可称之为“财务公平学”。

一些财务学者很早就注意到“公平”在财务研究中容易被忽视。任霭堂、雷光勇[1] 认为,遗忘公平而单纯地强调效率是极不明智的。兼顾公平目标有利于各种效率目标的衔接与协调。罗福凯等[2] 认为,兼顾效率和公平可以降低交易费用,减少外部性。袁振兴[3] 认为,在利益相关者财务框架下,不可能实现股东或某一部分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企业的财务目标应该是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李心合[4]认为,“在论及公司财务目标时,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也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说到公平,人们自然会想到收益分配,而实际上,公平的内容还应包括权利分配,在财务学上就是财权安排”,然而“公平问题在财务学中不占据任何位置”。普通员工工薪支付的多少、高管薪酬支付的多寡、债务利息支付水平的高低、企业承担税负的高低等,不仅会影响股东净收益等效率指标,也涉及劳动与资本、债权人与债务人、企业与政府之间财务利益的公平处理问题。系统、深入地研究企业财务中的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劳资财务公平问题、不同资本之间的财务公平问题、财务公平影响因素问题等,是财务理论界和实务界义不容辞的义务。

从广义上来说,财务公平应该包括财务权力的公平和财务分配的公平。财务权力,或称财权,在现代公司治理下要在所有者、经营者之间进行分割。股东大会、董事会、经营层之间会就财权的具体权限进行适当分配。如果财权分割不当,可能会导致权力滥用或无权可用,最终导致企业风险无法控制。在一些强调民主理财、员工持股的公司中,员工可能会被赋予一定的财权,比如董事会中有一定比例的员工董事,监事会中有一定比例的员工监事。在一些特定情形下,比如发行巨额公司债、股票回购、破产重整等,优先股股东、主要债权人也会被赋予一些事项的财权。公平地将财权赋予股东、经理层、员工、债权人,保障其应有的权力,是现代公司财务的重要内容。本篇会计专业导论论文重点探讨的是财务分配公平的研究发展过程及观点评析。

(二)政策背景

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宗旨。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改革目标,并运行一段时间后,人们发现社会产品得到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社会效率得以长足进步,但与此相伴的是公平问题的产生。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2003 ~ 2008年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479、0.473、0.485、0.487、0.484和0.491,介于0.47 ~ 0.5之间,非常高;自2009年开始逐年回落,2009 ~ 2014年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490、0.481、0.477、0.474、0.473、0.469,均超过了国际社会公认的社会贫富差距“警戒线”0.4,因此不容掉以轻心。

公平和效率在任何时候都是相伴而行的。现实财务学要在考虑效率的同时思考公平。近年来,我国基尼系数一直在0.45以上,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敏锐地觉察到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生产关系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根据夏雪花[5] 的统计,中国共产党在历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中对于“公平”和“效率”的提及次数,十六大之前对“效率”的提及次数远超过“公平”;十六大时两者持平,均为4次;而十七大报告中“公平”提及15次,“效率”只有4次;十八大中“公平”提及21次,“效率”只有3次。可见,党在“公平”与“效率”的认识上出现了“拐点”。中国共产党把公平问题上升到十分重要的高度,从改革初期的“效率优先”到如今“兼顾效率与公平”。这促使笔者思考“公平”在企业财务学中的地位。不少学者寄希望于政府通过再分配来解决公平问题,但笔者认为,初次分配也是解决公平问题的重要环节,不可忽视。企业的财务,既要处理大量的效率问题,也要时时面对公平问题。

(三)实践背景

十八大提出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增长同步提高等思想。这无疑对企业劳资关系和谐、财务效率和财务公平兼顾、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涌现了一大批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和税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这些企业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过于偏向股东利益、忽视员工收入的适度增长,即劳资财务分配不公平的现象。此外,在一些垄断性的国有企业中,员工收入增长远远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这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质疑。这两种情形在经济学上分别称为“利润侵蚀工资”和“工资侵蚀利润”。进入21世纪后,要素分配格局发生了变化,劳动收入比重大幅下降,20世纪90年代劳动收入占比在50%以上,2013年下降至38%,资本收入份额占比由过去不到30%上升至50%,说明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由过去的“工资侵蚀利润”转向“利润侵蚀工资”[6]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认为,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创造的,不变资本只是转移价值。在20世纪80年代,一些国营企业尝试实行“除本分成制”,让职工参与新创价值的分享,但未能大面积推广。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员工薪酬与资本回报的矛盾处理问题,掩盖或回避都不是正确选择,唯有直面问题,才能妥善加以解决。

曾庆生、陈信元[7] 对1999 ~ 2002年持续运营的上市公司雇员人数的研究发现,超额雇员和高工资率两个因素共同导致国家控股公司比非国家控股公司承担了更高的人力成本支出。著名家电企业新飞公司劳资关系紧张,引发罢工,并要求更换外方股东的部分管理层。罢工背后的信息是,该公司员工已十年没有涨工资了,而且亏损严重。笔者认为,妥善处理员工收入和资本回报之间的关系正日益成为初次分配问题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8]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实业资本回报率持续低迷,虚拟资本回报率居高不下,财务学术界迫切需要研究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不同竞争环境、不同地区的财务公平的差异性问题。

二企业财务公平理论观点综述

(一)财务公平与财务基本理论关系

企业财务由两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财务活动讲究效率,财务关系讲究公平。财务效率与财务公平二者通常是相互影响的。财务公平主要指企业利益相关者在财务利益分配上的公平性,包括劳动提供者与物质资本提供者的财务公平、物质资本委托方与受托方的财务公平、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财务公平、新老股东之间的财务公平、普通股股东与优先股股东之间的财务公平、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财务公平等。

在不同的企业中,财务公平与财务效率的偏向性存在差异,利益相关者财务公平的优先次序有所不同。有的企业偏向财务效率,有的企业偏向财务公平,有的企业则兼顾财务效率与财务公平。我国的国有企业属于财务公平与财务效率兼顾型企业,在财务公平内部则优先考虑劳资财务公平。劳资财务分配既可以是零和博弈,也可能是正和博弈(合作共赢)或负和博弈(冲突共输)。妥善处理劳资关系要建立双方协商机制,考虑劳动力市场、实际贡献和工龄等因素。

从单边治理到多边治理是大势所趋,相应地,企业从股东独享税后利润转变为利益相关者共享增值额也是必然。财务学必须把企业初次分配当成自身的研究内容。

(二)不同类型的企业劳资财务公平测度研究

王灿等[9] 以沪深A股2004 ~ 2011年国有与非国有劳动密集型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劳资财务公平情况,研究发现: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普通员工薪酬收入比重呈上升趋势,而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普通员工薪酬收入比重呈下降趋势。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普通员工单位薪酬创造的营业收入高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国有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收入比重都呈上升趋势。这表明,非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普通员工受到的财务不公平较为严重,而高管在薪酬收入获取上明显谈判能力更强,不存在财务不公平问题。

从知识密集型上市公司劳资财务分配公平测度研究来看,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内资本处于绝对强势地位,而劳动者议价能力弱,呈现“资强劳弱”的现象;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核定职工薪酬水平时较少考虑市场化机制,存在向职工超额支付薪酬、“讨好职工”的财务行为。

外部市场竞争程度不同,会影响上市公司员工劳资财务公平。市场化进程较慢的西部地区相比市场化进程较快的东部地区,员工薪酬欠公平问题更为严重,并且非国有企业的员工薪酬不公问题更加突出。市场竞争程度较低的垄断行业的总体平均拉克尔系数较高,说明垄断企业存在财务分配不公平的现象,而且员工薪酬具有向下调整难的刚性特征。另外,市场竞争程度较低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上市公司劳资财务分配公平总体水平较低,国企劳资财务公平性显著优于民企。

基于股权结构的研究视角发现,金融行业的国企与非国企的劳资财务分配公平性都不够,高管与普通员工薪酬差距较大,并且不同金融板块上市公司劳资财务公平性存在显著差异。研究高管薪酬财务分配后发现,房地产企业高管薪酬外部不公平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呈现出弱负相关性。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在企业性质上的差异并没有明显导致高管薪酬外部不公平对企业绩效的作用不同。调查研究中发现,评价高管业绩的EVA考核体系对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作用有限,仍需要改进[10] 。

(三)不同国别的企业劳资财务公平测度

1. 中日企业劳资财务公平比较研究。终身雇佣制度、年功序列工资制度和企业工会制度这三项制度在调节日本劳资关系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帮助日本维持了长期稳定的劳资关系。相对来说,日本企业的员工薪酬刚性比较强。吴思琦[11] 选取中、日两国上市公司中的龙头企业作为样本进行研究,我国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上证50指数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日本以东京证券交易所核心30指数(東証株価指数コア30,TOPIX CORE 30)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选取2012 ~ 2014年财务报告数据,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这三年的拉克尔系数均值为34.08%,日本上市公司这三年的拉克尔系数均值为40.70%。可见,中、日两国企业的员工薪酬公平性存在差异,日本企业的员工薪酬财务公平性略优。

2. 中瑞企业劳资财务公平比较研究。根据杨姗姗[12] 的研究,瑞典样本高科技上市公司2010 ~ 2013年的人均薪酬维持在60万 ~ 70万元之间,波动不大;我国样本上市公司的人均薪酬差距在17万 ~ 30万元之间,与瑞典相比仍是比较大的,但是我国的人均薪酬逐年攀升,与发达的国家差距不断缩小。这也与方军雄[13] 对上市公司研究后得出我国劳动收入比重上升,且已初步具备业绩敏感性的观点相符合。从产出的角度来看,瑞典的人均净利润在2010 ~ 2013年期间逐年攀升,从1.048万元上升到3.081万元,这四年人均净利润平均为2.101万元;我国则基本在2.4万 ~ 2.9万元之间,波动不大,这可能与行业的宏观经营环境有关。 瑞典的拉克尔系数在四年间基本维持在80%以上,但先降后升略有波动。由于高科技行业自20世纪90年代起便受到瑞典国家层面的大力鼓励和扶持,这个数值也符合瑞典当时的经济状况,员工所得占据公司增值额的绝大部分。但是,瑞典最大的问题是由激励过度带来的产出效率不高。我国的拉克尔系数在40%左右,略高于0.39395,劳工成本在高新技术行业相对较高。

3. 中美企业劳资财务公平比较研究。美国的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崇尚“股东至上”主义,强调企业业绩是首席执行官的“个人英雄主义”所致,首席执行官的能力、素质等被归属于“人力资本”因素,与物质资本的所有者股东共同瓜分企业的利润。债权人对企业的投资可获得固定收益,劳动者的薪酬在参照市场价格的基础上结合劳资谈判来确定。王灿[14] 以BVD数据库中2001 ~ 2014年我国大陆和美国的工业部门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员工所得占公司增值额的比例与企业经营状况、发展进程的动态关系,以描述、评价各国的动态财务公平状况。实证结果显示,不论是员工所得占比还是人均薪酬,我国大陆的绝对数值均远远低于美国;但是从回归结果来看,没有发现能够明显证明我国大陆工业部门上市公司财务分配不公平的证据。

三企业财务公平理论发展展望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财务公平问题的研究刚起步,有很多需要拓展研究的问题。

1. 国企高管限薪后财务后果及政策调整研究。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中,CEO的薪酬与其业绩呈线性相关。在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占有的是公共资源,适当限薪是必要的。但如果限薪导致明显的内部财务不公平和外部财务不公平,高管离职率高或者出现严重的消极财务行为,则必然会增加代理成本,使企业价值降低。

2. 高管薪酬方面的细分研究。例如:高管薪酬是否存在性别歧视造成的不公平;高管薪酬内部差距过大是否会导致内部控制有效性降低;高管薪酬外部差距是否会导致高管队伍稳定性降低;高管薪酬与员工薪酬差距对次生激励的影响等。

3. 新类型上市公司劳资财务分配公平性研究。比如,无实际控制人的上市公司目前我国有100多家,这类上市公司在失去控股股东监督的条件下,是否存在比较严重的高管薪酬粘性问题、是否有故意压低普通员工薪酬水平来提升公司绩效等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公司财务应该是效率财务(Efficiency Finance)、公平财务(Equitable Finance)、道德财务(Ethical Finance)、环境财务(Environment Finance)的共生系统。只有包含这些因素,“共生系统”才可能无限接近现实中的公司财务。笔者期待有更多的学者加入“财务公平”研究中,为我国财务学理论创新发展和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做出新的贡献!

原作者:四川大学商学院干胜道,原载《财会月刊》2018年第11期

主要参考文献[1]任霭堂,雷光勇.效率与公平:企业财务目标的归属[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0(1).

[2]罗福凯等.宏观公平、微观效率:财务管理目标的追求[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2).

[3]袁振兴.财务目标:最大化还是均衡[J].会计研究,2004(11).

[4]李心合.对公司财务学理论及方法局限性的认识与批判[J].会计研究,2004(10).

[5]夏雪花.企业薪酬分配效率、公平及经济后果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6]刘长庚,许明,刘一蓓.员工获得了 “公平”的劳动所得吗——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测度与验证[J].中国工业经济,2014(11).

更多会计论文发表立刻咨询锦锐论文网:

QQ: 2604244082张老师

手机:18810183632

网址:www.lwbaodian.com

上一篇:成本会计论文:基于业财一体化的施工企业建造合同业务大会计研究 下一篇:财务论文:跨国、国有、私营企业财务共享服务对标调查评析
猜你喜欢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