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锦锐论文网-专业期刊发表、职称论文发表网站,咨询QQ:2604244082,电话:18810183632张编辑

论文发表

当前您在:主页 > 论文范文 > 哲学论文 > 关于哲学的论文:中非合作发展分析-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研究
  
关于哲学的论文:中非合作发展分析-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研究
分类:哲学论文 热度:

关于哲学的论文:中非合作发展分析-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研究

摘要:近年来,中国提倡一带一路的发展倡议,非洲作为我国重要的合作伙伴,中非关系也必然是一带一路中关键的组成部分。本篇关于哲学的论文从马克思主义革命观的角度来看,中国对非洲的发展关系绝非一种殖民主义,部分国外部分老牌的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者打着人道主义的精神指责中国在非洲的投资是一种殖民行为是错误和荒谬的。首先,从历史观来看,中非合作历史悠久,资源互补,双方合作以政治独立为前提,取得卓越成果;其次,从唯物论而言,实质的发展,真正的实践才是衡量合作是否可行的标准,经过多年的中非合作事实证明了双方在经济政治文化安全乃至国际事务中都有正面的帮助;再次,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当今社会全球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是多方合作共赢,中方的发展离不开非方,非方的发展也依赖着中方的科技经济和政治的进步。

关键词:中非合作 ;坚持南南合作;反对殖民主义;马克思革命理论

随着《战狼2》《红海行动》等电影的热播,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建设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非洲各国作为第三世界国家,长期以来都是我国重要的往来合作伙伴。中非双方长期友好合作,合作范围广泛。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也不断提高,与世界各国的来往合作也就更加密切,因此,中非的合作也被作为重要国家建设倡议被提出、强调。中非双方的合作有利于维护非洲的稳定;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由于非洲拥有大量的矿产资源以及人力资源,在国际能源格局中地位也越来越重要。[1](63)于是,国际上开始出现不同的声音,对中非的合作关系进行一系列子虚乌有的质疑。部分老牌的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者甚至打着人道主义精神的旗帜,有意忽略中非合作给中非双方创造的互惠互利,而将中国在非洲的投资视为一种殖民行为。本文将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理论基础分析研究中非的合作发展,论证中非的合作发展不仅符合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也符合唯物论历史观和唯物观的统一。双方合作共赢是当今世界上一个伟大的、鲜活的实例,未来的国际舞台上势必会有更多的发展中国间的合作出现,这符合历史的规律,历史亦会为我们证明。

一、中国的非洲政策

中非合作包括了经济上合作共赢、政治上平等互信、文明上交流互鉴、安全上守望相助、国际事务上团结协作等多方面。[2]中非双方密切联系经济,合作以追求共同利益,追求政治上的互帮互助,中国援助非洲一些人才以及技术来换取非洲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事务上的支持以及资源的共享。与此同时,顺应当下时代要求,中非合作论坛的成立,开启了中非关系新纪元,[3](56)极大地推动了中非经贸合作实现跨越性发展。近年来中国倡导“一带一路”的建设发展,非洲作为“一带一路”上重要的合作伙伴,中非双方在政治独立的基础上不断促进资源共享,共同促进科技水平的提高,文明交流,并且保证国际安全和在国际事务上的团结协作。尽管中国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中国旗帜鲜明地反对殖民主义,贯彻南南合作,稳步推进对非八项举措。同时,中国政府高效务实地践行对非承诺,不断为中非经贸合作注入了新的动力,中非的合作发展,从机制层面与具体落实层面都成果丰硕。

“一带一路”倡议既是今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总纲领,也理应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钥匙。中国在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在与非洲各国的合作当中绝不涉及政治、安全等敏感层面。中国和非洲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究其实质,是对历史上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商业精神的延续和发展,而绝非对第三世界国家经济、政治的控制,对非洲人民的压迫与剥削。习近平总书记从上任以来就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希望继续把中国和平友好的形象深化到世界各族人民的心中,因此,我国通过不断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方式增进各国之间和平共处,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辩证统一。近年来,国家领导人不断出访非洲各国,时刻关注第三世界的动态,在发现对方需要援助时,我国政府第一时间就提供人道主义的救援。例如,当爱斐拉病毒在非洲泛滥的时候,中国不仅提供先进的医疗技术,而且派遣了一批骨干医疗专家前往非洲进行救助。当非洲遭遇不公正的待遇时,中国始终坚持正义原则,为非洲同胞们出声助威,不畏强权,坚持和第三世界的国家站在统一战线上。中国即使目前成为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仍旧不忘初心,重视第三世界国家的力量,重视每一个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国家。

中国与非洲国家友好历史悠久。在中国人民和非洲人民反抗外来压迫、争取民族解放的历史进程中,新中国给予非洲国家真诚的援助,非洲人民也坚定支持中国人民的正义事业,帮助中国重返国际舞台,共同开辟了中非关系新纪元。十九大召开以来,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两个百年目标的奋斗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都离不开国内经济持续蓬勃发展与健康的国际环境的支持。他同时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这对中非合作提供了指导方向。中非关系是建立在双方都是主权体的基础之上的,中非经贸关系遵循双方自愿的原则,中非关系的基础是互利双赢的,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既有的先进的技术资源、人才资源、资金和装备等物质优势大力支持非洲国家的发展,而非洲丰富的自然和人力资源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助推力,双方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这对于中国进一步的经济建设与产业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大国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 反对殖民主义

中国的非洲政策并非一种殖民战略,中国对非洲的投资活动也绝不是一种殖民活动。殖民主义是指一个比较强大的国家通过强大的军事武力压制、政治经济控制手段等方式,强行占领对方国家的土地、奴役剥削弱小国家的人们、破坏民族部落的文化等行为,并将相对较弱的国家变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的侵略政策。[4](585)

近代殖民主义历史可以追溯到15世纪末叶,由于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国家将商业和贸易的中心从地中海转向大西洋,殖民地及扩张活动遍及世界各地,并且,随着殖民运动的不断深化,欧洲的制度和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居民。中国和非洲都有过相似的殖民历史,在反对殖民主义这一观点上有着高度的共识,因此也为双方的合作顺利进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5](585)

(一)中国的殖民主义历史

中国的被殖民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包括葡萄牙对澳门的殖民占有以及荷兰殖民者对台湾的占领。更加广为人知的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在1842年和1860年结束了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英国分别签订了《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香港岛和九龙司地方一区随之被“租借”;同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先后四次侵占了中国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台湾和澎湖列岛成了日本的殖民地;1898年,德国强制租借胶州湾,并侵占了山东省;1898年,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后,英国强制租借新界,将整个香港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同时将整个长江流域作为自己的实力范围,法国则强制租借广州湾,并不断蚕食广东,广西和云南等地。

(二)非洲被殖民的历史

非洲被殖民的历史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6世纪到19世纪中期,西班牙对西北非沿岸,葡萄牙对南部非洲大陆两侧以及马达加斯加岛进行侵占,英国和法国占领几内亚湾黄金海岸,以及北非沿岸,埃及。第二个阶段是从19世纪中后期延续到二战结束,不仅是英国和葡萄牙,连法国,比利时,西班牙,意大利,德国也都参与了瓜分非洲大陆的狂潮中,20世纪初的非洲大陆上只有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整个非洲被侵占的领土高达90%以上。

换而言之,在非洲的土地上,非洲只有北非的埃及、东非的埃塞俄比亚和西非的利比里亚这三个国家是独立国家,享有经济政治的独立性,其它均沦为英国、法国、比利时、西班牙、意大利等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资源被抢占,人民被奴役。只是到了第三阶段,也就是二战后到1990年,非洲的民族意识与反殖民意识才开始觉醒,各个民族国家纷纷摆脱殖民统治成立自己的国家,对非洲的殖民体系才开始逐步瓦解。

非洲的殖民历史长达几个世纪,经历了长期的殖民、被压迫,直到现在,非洲的大陆上,即使资源丰富,但仍旧发展落后,尽管人口众多,但在世界上仍没有什么发言权。中国一步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饱经屈辱和艰辛。经过广大的人民群众的不断努力才有了如今成就。中国与非洲都曾饱受殖民之苦,历史的相似性使得双方更能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反对殖民主义。

(三)关于反对殖民主义的合作

中非双方在历史的长河中都经历了一段或长或短的殖民历史,国土被霸占,政治上不自主,经济上被剥削,人民被欺凌压榨,这一切都是推进中非双方合作发展的共识,双方有着相一致的立场。中国更是不断帮助着第三世界的兄弟国,为反对殖民主义,争取主权自由作着贡献。中非双方在之后的反对殖民主义的合作中也应当不断吸取之前的经验,深化南南合作的核心要求,双方不断加深彼此的信任,不断解放受压迫的不自由群体,尽最大的努力发挥自己的力量,反对不平等,反对殖民主义。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一直以和平友好的姿态处理国际争端,协助扩大非洲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和影响力,帮助非洲逐步摆脱殖民主义的影响,促进彼此之间文化的融通,使得中非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互助。

辩证地思考,科学的行动,中方始终相信,科学合理的共同进步,全面发展才是当今时代的潮流。故而,会在接下来的年月里维护彼此的共同利益,反对一切殖民主义,不断挺高非方在国际上的地位。

三、坚持南南合作

南南合作从地理上来说是指大多数位于赤道以南的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南南合作的核心要义是发展中国家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在政治上相互扶持,共同协调立场以增强在与发达国家谈判中的地位和在世界舞台上的话语权,在经济上通过贸易、投资、技术转移和一体化等方式培养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共同发展。[6](3)冷战结束后,南南合作不仅呈现出多样化和加速发展的趋势,在经济、科技、政治、安全等领域的合作内容也更加广阔。[7](61)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强大的科技力量和人力资源等优势,和非洲国家间的合作势必是南南合作里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南南合作及其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国内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局势的变迁,在中国对外关系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的"南南合作"也在顺势求变。[8](97)南南合作基于当时不平等的南北经济关系以及发展中的国家面临的各种问题而产生,彼此自强独立,又相互合作,谋求共同发展。事实上,多年的南南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很多发展中国家,包括很多世界先进的发达国家都已经看到了南南合作的价值和深远的影响力,参与合作的各国不断扩大相互之间经贸交流,逐步实现贸易和投资的多元化。

南南合作目的在于促进南部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相互传播日常活动的各种领域内的知识以及经验,并相互分享现有科学技术,改善各自人民的生活。所含内容广泛。到目前为止,南南合作不仅成功地实现了既定的目标,也取长补短,推动了各国的科学技术合作和经济贸易合作,而且,也为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普及、各色人才的培养、自然资源开发、健康、教育等产业领域的交流合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南南合作的存在,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的思维,符合辩证的成功思维,也是在物质基础上逐步成功的典型案例,这一合作的存在也不断地推动着发展中国家进行合理快速的发展,是中非合作中不可或缺的动力因素。

(二)中非基于南南合作的现状

中国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积极倡导和支持南南合作。始终以“平等互利、注重实效、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作为我们长期发展的主线路。[9](35)众所周知,自从2004年7月6日中国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携手在北京正式启动了“促进21世纪南南合作”项目后,中国始终积极支持并参与南南合作。

矿产资源是当今的各国发展的必要战略资源,而非洲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却没有高科技的支持,中国则重视科技的发展和人才的培育,可以与非洲形成良好的互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充足的矿产资源的供应,而非洲的进步也离不开人才和技术的推动,中非的合作实现了资源的优势互补。同时,非洲的第三世界国家具有广阔的市场,中国在大量劳动力下所能生产的产品可以以较为合理的价格促进双方的互利共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非的合作可以同时促进中国和非洲双方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实现南南合作。

当前,南南合作的形式多样,包括了经济互助、贸易往来、货币互通、技术以及知识传播等多方面的友好互助,促进了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之间高效有序广泛地传播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内的知识或经验,不仅从技术指导和资源提供等方面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的私营经济迅猛发展,而且,在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推动着发展中国家间的技术合作和经济合作,也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大大提高彼此之间相互分享的能力。

与此同时,南南合作不断丰富双方的合作内容,迅速扩大现有的规模,也使得目前中非双方形成了经济上合作共赢的局面。非洲与中国合作,中国在科技,人才等各种资源上支援非洲人民,让非洲人民分享合作发展的成果,而非洲人民则与中国人民一道,保持传统友谊,实现经济互补,扩大合作机会,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的整体利益,真正实现了互利共赢,共同繁荣的局面。

(三)南南合作未来发展前景及方向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非双方在南南合作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合作,颇有成效,在世界范围内也有巨大影响。南南合作保持着各自的独立性,互不侵犯又互相受益,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趋势,也符合了第三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在之后的合作中,中非双方应当在符合南南合作的条例的基础上,做到优势最大化,将物质资源和人才科技资源互补,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多种合作渠道。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非洲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中国是以互惠的条件交换资源并加以合理的利用,中非双方的合作结果是实现了资源优势互补;其次,非洲具有广阔的市场,但空有市场而不开发利用是无益的,而中非的合作可促进非洲对市场的把握,使得双方互利共赢;同时,中国日益强大,持有先进的技术,可以在技术指导上为非洲发展做出贡献,中非合作可促进非洲经济水平的提高;最后,中非合作中非双方各自贸易的范围和规模的扩大也有促进作用,这是与殖民主义的被压迫受控制完全不同的。[10](1)在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时,中国加强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从政策上重视南南合作;在彼此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加强彼此之间的政策协商,充分参与国际经济政治决策;开拓思路,加强能力建设;调动自然以及人力资源,拓展合作的渠道和方法,丰富合作的内涵。[11](31)

同时,我们同样不能忽略中非合作的隐患。首先,中国利益与非洲国家在劳动力、市场等方面利益潜在问题依然存在,中方在非洲能源开采与非洲可持续发展也存在矛盾;其次,西方国家致力于挑拨中非关系,试图将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政策抹黑为殖民行为,破坏双方友好互信的关系,从中攫取更大利益;再次,中方企业在非洲投资的本土化程度不足,容易造成投资失败,增加当地政府的不满;最后,双方的民间交往有待持续拓展,不同文化之间的认识有待加深。基于以上种种,我们应该认识到,在中非关系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仍然应该保持与时俱进的观念,抱有谦虚谨慎的态度,夯实双方合作的基础,积极推进问题的解决,提高纠错能力,开展创新型企业设计,善于联系侨民促进企业本土化,在外交政策上高度重视与非洲国家的友谊,切记“嫌贫爱富”。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

马克思主义主是科学的世界观,代表了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也是无产阶级政党的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依据。

首先,正如马克思的革命理论认为的那样,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当今世界上的发达国家,都拥有着独立的政治权利,而这是掌握国家命脉,运用国家机器进行阶级统治的必要条件。中非双方的合作,以友好互助的姿态平等交流,从未出现对对方的内部政治问题进行大量干涉的情况。

其次,马克思主义始终相信辩证法的科学合理性,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曲折的,任何成功都是需要不断的量的积累才能引起质的变化。中非双方合作的历史悠久,又拥有相似的历史背景,长期合作中积累的信任和经验是未来发生合作的质的变化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也是提高生产力,取得“革命”胜利的保证。同时,双方的合作不断更新,重视对全世界的影响,符合社会的主流,“十大合作计划”的推出也传播着积极的正能量,不断推进着可循环使用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也为世界环保事业作着巨大的贡献。[12]

一个国家,或是一个地区,甚至是一个部门,都需要一个合理科学的领导阶级。中非合作在双方领导政权的牵头下日益强大,集团成员一致性极高,也非常积极地参与集体的行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论,也符合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观点,这样的合作符合双方人民群众的需求,符合社会发展的大方向。中方在不断推进中非合作的同时,也希望能以此次合作的胜利成果影响世界范围内的观点,深化合作共赢等优秀的思想意识,推进全球化进程,将各个合作双方的利益同时最大化,双方群众通力合作,一齐朝着更快更好更强大的发展方向努力。调动革命领导阶级和参与革命群体的觉悟性、组织性、战斗性,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革命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中国不仅有结合实际正确运用取得革命胜利的成功经验,而且也有误解滥用使革命遭受挫折的沉痛教训。中非双方的合作保持着互相的独立性,又在独立中互相扶持成长,中国从资源到技术全力支持,着力支持非洲加快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自主可持续发展,表现出大国的风范以及有容乃大的胸怀。不论是从领导阶级、指导思想、革命实质、还是革命意义方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对社会革命的认识,都能发现中非双方的合作发展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化。[13](40)目前,合作的双方以绝对的信任指出对方的不足,虚心接受并改正自己的缺点,逐步解放一直以来被束缚的生产力,推动着中非双方的社会从一种当前稍逊色的形态向另一种更加完善的形态的质的飞跃。

中非合作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立场的重要体现。基于中国与非洲国家客观实际的国情与具体态势,基于现阶段纷乱复杂的国际形势,结合中非之间客观存在的经济互补、政治互信的实际情况,全面深化中非合作发展,使得两国人民能够分享互助发展的丰富成果,合力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与公信力,并在今后的国际安全、人文交流、公共卫生等领域展开更广阔、更深入的通力合作,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国家利益的体现、人民幸福感的提升均有深远意义,符合现阶段我们对于国内国际形势与政治力量的客观评估,是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深刻体现。

中非合作在政治方面将有利于非洲与中国之间建立和平稳定的关系,为我国和非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有利于发挥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提高非洲的国际地位。在经济上也将不仅有利于我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更为非洲科技发展,资源开发打下坚实基础,促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非洲经济的繁荣,甚至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用事实证明中国和平友好的大国形象,促进中非双方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是双方的居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好处。

综上所述,中非合作发展是有道理的,并且需要双方全体人民的共同协作将其完成。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进行上述分析外,笔者也提出了部分中非合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表达了对中非合作的期待和美好祝愿。中非合作互有需要、互有优势、互为机遇的新形势,呼唤中非关系与时俱进,全面转型升级。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中非合作发展不仅符合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而且也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中非双方友好互助协同发展的政策实施后硕果累累,这也是全世界人民有目共睹的。中方始终主张保持双方的独立性,互不干涉内政,坚决维护非洲人民在非洲地盘上的主权,绝非国外部分老牌的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者所说的那样,他们打着人道主义的精神指责中国在非洲的投资是一种殖民行为,却不知道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的历史的泱泱大国最能体会被殖民的悲苦,也正是被殖民的这段历史,使得中非双方的关系更加亲密,彼此更加信任。

基于中非合作的原则,中非双方在接下来的合作中也应当继续保持以下几点:第一,坚持政治上平等互信。第二,坚持经济上合作共赢。第三,坚持文明上交流互鉴。要加强青年、妇女、智库、媒体、高校等各界人员往来,促进文化融通、政策贯通、人心相通,让中非人民世代友好。第四,坚持安全上守望相助。第五,坚持国际事务中团结协作。在中非合作过程中,以上各点的重要性之大、影响力之广、地位之高和深远意义之深人人都明白,在合作过程中的,中方和非方始终保持尊重独立的态度也广受好评。当然,期间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点,合作双方面临的新世界经济科技形势,也需要我们不断地调整以改进。笔者相信,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上看,中非的合作绝对符合社会、时代的发展,同时,中国绝对不可能以殖民者的姿态让自己的兄弟国家遭受自己曾经遭受过的殖民之苦。双方的合作一定会不断提升,再创佳绩。

参考文献

[1]周晓波,吴家新,赵媛. 中非石油合作的战略意义与重点区域选择[J]. 世界地理研究,2011,(1).

[2]蔡元淄. 中国与非洲国家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研究[D].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4.

[3]李婷. 后殖民主义背景下文化渗透的危害及其应对[J]. 卷宗,2015(8).


上一篇:哲学类论文:从霍米·巴巴的混杂性理论解读《美国牧歌》中的文化身份策略问题 下一篇:西方哲学论文:梅洛·庞蒂技术思想研究
猜你喜欢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